摘要:窗外的西北风卷着沙尘打在玻璃上,二十多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围着一张拼凑起来的木板桌,讨论着一个听起来近乎不可能的任务,研制中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1969年的冬夜,西安771所的一间临时办公室里,罗健夫正对着一张画满公式的草稿纸出神。
窗外的西北风卷着沙尘打在玻璃上,二十多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围着一张拼凑起来的木板桌,讨论着一个听起来近乎不可能的任务,研制中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
他们要做的,是在没有任何国外资料、没有样机参考的情况下,从零打造出能用于航天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说话温和、总把“再试试”挂在嘴边的项目负责人,此前的专业是核物理,1959年从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罗健夫原本分配到核工业相关单位,研究方向与半导体设备毫无关联。
1965年,当771所接到研制图形发生器的任务时,没人想到,领导会把这个“硬骨头”交给刚调过来不久、跨界而来的罗健夫,有人后来问他,当时会不会觉得压力太大,罗健夫只是笑着说:“国家需要的事,哪能先想难不难?”
这种“不问难易,只问需要”的态度,贯穿了整个研发过程,图形发生器的核心是通过精密光学系统和机械结构,将电路图案精准投射到光刻胶上,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这在当时的中国,相当于要在米粒上雕刻出清晰的纹路。
没有现成的零部件,团队就自己动手加工,光学镜头买不到,他们就用普通玻璃反复研磨,有人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连拿筷子都费劲。
控制电路的芯片稀缺,他们就用分立元件一点一点搭建,仅调试一个继电器的触点,就用了整整三天,罗健夫把铺盖搬到了办公室,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饿了就啃几口冷馒头,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
有一次,为了验证一个光学公式的准确性,他连续工作了36小时,直到看到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图案,才瘫坐在椅子上,手里还攥着没写完的计算稿。
罗健夫很清楚,航天事业等不起,国家发展等不起,如果不能自主掌握图形发生器技术,中国的航天芯片制造就永远要受制于他人,卫星、导弹等关键领域的发展都会被卡住脖子。
正是这种对“自主”的执念,让团队在一次次失败中坚持了下来,有一次,设备调试到关键阶段时,机械传动系统突然出现故障,之前几个月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
团队里有年轻成员忍不住哭了,罗健夫却默默地拆开故障部件,一点一点排查问题,直到凌晨终于找到症结,他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说,搞科研哪有不摔跤的?爬起来接着走就是了。
三年时间,在如今看来不过是一个项目的周期,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1972年,当第一台图形发生器成功运转,将清晰的电路图案投射到屏幕上时,整个实验室里的人都沸腾了。
这台设备的诞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让中国在半导体设备自动化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此后,我国航天领域所需的芯片,终于可以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实现自主制造。
但罗健夫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设备的改进中,先后研制出第二代、第三代图形发生器,性能不断提升,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超过了当时的国外同类产品。
很多人不知道,这位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生活过得极其俭朴,他的工资不低,但大部分都用来帮助同事和困难群众。
有一次,单位给他发了一笔技术革新奖金,他转身就分给了团队里的年轻成员,单位多次提出要给他晋升职称、调整住房,都被他婉拒了。
他身上的衣服总是洗得发白,一双布鞋穿了好几年,直到鞋底磨破才舍得换。
1982年,罗健夫被确诊为晚期淋巴癌,躺在病床上的他,最牵挂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未完成的科研项目,他让同事把图纸和资料带到病房,忍着剧痛修改方案,还反复叮嘱团队成员要注意设备的稳定性问题。
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这位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科学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想着能为社会再做一点贡献。
1983年,国家追授罗健夫“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成为无数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榜样。
如今回望罗健夫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更是一种穿越时代的精神力量,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的年代,罗健夫和他的团队凭借“国家需要就干”的信念,在空白处开辟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
当下,我国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依然面临着国外技术封锁的挑战,每当遇到“卡脖子”难题时,总会有人提出“不如引进”“等技术成熟再攻关”的想法。
但罗健夫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等不来的,只有敢于迎难而上、勇于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罗健夫一生不图名、不图利,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事业中,这种纯粹的科研精神,也为当下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面镜子。
在如今强调“科研成果转化”“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下,有些科研工作者难免会陷入功利化的误区,忽视了科研本身的意义。
而罗健夫用一生证明,科研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取得多少利益,而在于能否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从“蛟龙号”到“奋斗者号”,无数科研工作者沿着罗健夫们开辟的道路,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不断前行。
他们或许不会像罗健夫那样被广泛熟知,但他们身上都有着同样的信念,就是为国家需要而奋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破壁者”,中国才能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一步步走向世界前列。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依然需要罗健夫这样的精神,需要更多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罗健夫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也是他用一生书写的答案。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