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手机业务毛利率仅11.5%,主要通过硬件薄利吸引用户,再依靠互联网生态服务盈利;而苹果凭借品牌溢价和生态闭环,硬件毛利率远超行业。
小米跳过16系列直接发布17系列,准备与iPhone17实现同代竞争。
其手机业务毛利率仅11.5%,主要通过硬件薄利吸引用户,再依靠互联网生态服务盈利;而苹果凭借品牌溢价和生态闭环,硬件毛利率远超行业。
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的较量。
最近小米17一发布就炸了锅,不是因为手机多惊艳,而是它直接跳过16,刚好跟苹果的iPhone17撞了名字。
直播里卢伟冰展示的机型,外观跟iPhone17还真有点像,不少人又老调重弹:"这不就是抄苹果吗?"雷军的"雷布斯"外号又被翻了出来。
但真懂行的都知道,这俩早不是一条道上的了,连赚钱的套路都差着十万八千里。
苹果从出生就走高端路线,软硬件攥在自己手里,A19Pro芯片是台积电3nm工艺的独供,搭配iOS系统,单核性能、AI反应速度都是行业顶流。
它那手机卖得比不少奢侈品还贵,毛利率能到50%,说白了就是把消费电子做成了"高端货"。
小米可不一样,手机硬件能不亏就不错了,雷军早说了硬件净利率不超5%。
它靠啥赚钱?靠手机拉来用户,再通过家里的净化器、扫地机器人这些IoT产品赚钱,这就是小米的生态链生意。
2016年生态链销售额就突破150亿了,比前一年翻了快两倍,现在还盯上了汽车这块大蛋糕。
供应链更是两种玩法。苹果是台积电站的"座上宾",最新技术、最多产能都先紧着它来,跟着它混的富士康、立讯精密都赚得盆满钵满。
小米只能靠跟高通绑定拿芯片首发权,不过它背靠珠三角的供应链,零件生产、组装响应特别快,成本也能压下来,这也是它的本事。
别看表面是手机打架,骨子里是中美两种科技发展模式的较量。
美国那套玩法,讲究从根上做创新,基础研究砸钱不眨眼,知识产权保护得也好,资本愿意等十几年看回报。
苹果就是在这种土壤里长出来的,自己做芯片、做系统,攒出一套别人抄不了的生态,这是美国模式的典型。
咱们中国的优势在啥?在工程化和产业集群。珠三角、长三角那边,屏幕、摄像头、手机壳这些零件厂扎堆,今天设计好图纸,明天就能做出样品。
小米不用自己从零做芯片系统,靠调校安卓系统、整合供应链,照样能做出好用的手机,这就是咱们的协同优势。
这种差异也带来了不同的麻烦。
苹果的供应链绕着全球转,美国设计、台湾造芯片、各地组装,地缘政治一紧张就容易出问题,但架不住有钱人认它的牌子,高端市场不愁卖。
小米靠着本土供应链跑得飞快,可卖到国外就得面对数据合规这些破事,处处受限制。
资本玩法也天差地别。苹果一年赚的钱能堆出"现金流护城河",随便拿出点就够砸底层研发。
小米是靠规模取胜,手机、家电、汽车连成片,靠互相带动赚钱,但跨行业管理太难,全球化成本也高。
这根本不是谁模仿谁的问题,是两种发展路径的正面碰撞。
别再盯着小米和苹果长得像不像了,这俩早把全球市场分成了两半。
苹果攥着高端用户,靠稳定体验和生态让人离不开;小米靠着性价比和生态链,在更多国家扎下根,还慢慢往上啃高端市场。
说到底,这就是中美科技的真实写照:美国靠底层创新占高地,中国靠产业协同扩地盘。但最终谁能赢?不是看一次手机发布会多热闹,而是三五年后,谁能把AI、跨设备联动这些东西做成老百姓离不开的日常。
毕竟不管啥模式,能让用户用得顺手、花得值,才是真本事。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