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大揭秘:你以为只是工具?其实远不止如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7:29 1

摘要:但你真要是觉得数学只是物理的“工具人”,那就太小看这对老搭档了,它们不只是“一个写公式,一个跑实验”,而是互相成就、彼此推动,历史上还真是一对“科研CP”。

在很多人眼里,数学是“冷面逻辑王”,物理是“实验验证狂”,一个爱钻牛角尖,一个爱动手试一试。

但你真要是觉得数学只是物理的“工具人”,那就太小看这对老搭档了,它们不只是“一个写公式,一个跑实验”,而是互相成就、彼此推动,历史上还真是一对“科研CP”。

先从词源说起,英文的 physics 和动词 be(存在)居然是“亲戚”,都来自古印欧语 bheue,意思是“存在”和“生长”。

物理研究的正是“自然界是怎么存在的”,中文翻译成“物理”,非常贴切,而数学呢?它是物理绕不开的“语言”。

杨振宁说过,数学和物理就像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看看历史你就懂了:

阿基米德,古希腊“顶流”,既搞定了无穷小分析,也提出了浮力定律;

牛顿,不只是“苹果砸头”的那位,还发明了微积分,拿来算运动问题;

高斯,数学大拿,非欧几何创始人,还顺手搞出了“高斯定律”,写进了麦克斯韦方程组;

杨振宁,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拿下诺贝尔奖,顺手还给数学界送上了“杨-米尔斯规范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这些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数学和物理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并肩作战”。虽然小时候亲密无间,但随着学科细分,数学和物理有点“审美差异”了。

数学追求极致严谨,逻辑闭环是底线;物理更看重是否能解释实验、预测现象。你写再漂亮的公式,如果不能用来指导实验,那就是纸上谈兵。

量子场论里经常“算出无穷大”,数学家一看就头疼。但物理学家搞出了“重正化”技术,先把两个无穷大相减,结果居然能用,还能指导实验。

这操作在数学界简直“离谱”,但物理界用得飞起。

就连数学自己,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规规矩矩”。牛顿、莱布尼兹17世纪发明微积分时,根本没什么“ε—δ理论”。

这个基础直到1860年代才被维尔斯特拉斯和柯西补上,在这之前,欧拉、高斯他们就已经用“半成品微积分”搞出了不少物理大发现。

所以啊,物理不等数学“严谨完工”再用,而是“差不多就行,先拿来解决问题”。

不少大学生刚进校,豪情万丈地想“物理数学双开”,结果数学学了一大堆,物理还在原地打转。

其实物理学家从不讲“先修完数学再说”,他们是遇到问题了,再去找数学补工具包。

杨振宁研究规范场理论时不懂“纤维丛”,就直接找数学家西蒙斯请教;海森伯1925年搞矩阵力学时,连矩阵都不熟,他是为了表达物理规律才“无意中创造”了这套数学语言。

所以物理的数学,不是“预习”,而是“按需学习”。很多人学物理,越学越困惑,公式会背,题也能做,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学啥。

费曼讲义能火就是因为他不是让你背定义,而是带你“从故事出发”。比如麦克斯韦方程,数学好的人一看就懂,但你真明白电磁波怎么发出来的吗?

作者用过一个比喻:电力线就像橡皮筋,两头绑在正负电荷上,振动时像吉他弦一样传播,这就是电磁波。公式只是语言,图像才是灵魂。

你要是只懂推导,不懂画面,就容易“看山不是山”。这也是很多人学到中途觉得“公式无聊”的原因。

物理这条路,不是“看谁走得远”,而是“看谁走得真”。数学与物理,从来不是“主角+工具人”的关系,而是互为成就的“科研合伙人”。

正如那句诗说的:“数理本同源,行行终分迁。数学为舟楫,物理溯天然。”

你不需要学会所有数学,但你要知道它什么时候该用,怎么用。真正的物理学家,不是“会背公式的人”,而是“能看清自然、用语言表达它的人”。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