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8日,来自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一年级“博物馆研学旅行”选修课的学生走进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开展公开课活动。这堂课由进才中学历史老师王程程与纪念馆专业讲解员共同授课。通过在场馆内的沉浸式学习,同学们不仅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也更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4月18日,来自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一年级“博物馆研学旅行”选修课的学生走进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开展公开课活动。这堂课由进才中学历史老师王程程与纪念馆专业讲解员共同授课。通过在场馆内的沉浸式学习,同学们不仅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也更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
王程程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来纪念馆为学生们上这堂历史公开课程,是因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已被选入高中历史教科书。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中,不仅有纪念馆和上海接纳犹太难民这段历史的介绍,还有“世界难民日”由来的解读。
这堂在纪念馆内的公开课是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依托,带领同学走进这座“课本中的博物馆”,通过教师和场馆讲解员的讲述,让同学们了解二战期间上海虹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犹太难民,同时明白这段历史彰显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王程程说:“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二战期间上海接纳了约2万名欧洲犹太难民。我们想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在博物馆里上一堂跨越时空的历史课,树立同学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意识。”
参观过后,同学们也纷纷发表课后感言。王修达同学说:“名单墙上的18578个名字让我震撼不已,这些名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和平的呼唤。我们要做和平的守护者、文化的传播者。”
袁雨婷同学对馆内的实物展品印象深刻,她说,通过这些展陈,她也感受到了民心相通的温暖和感动,二战期间,上海没有因为身处战乱而拒绝犹太难民,上海民众凭借朴素的同情心,不仅给了犹太难民安身之所,也给了他们营生的机会,更给了他们尊重,这种宽容的同理心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记者:黄镏舒
视频:卢宁
图片:黄镏舒
来源: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