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行员以近乎垂直爬升高难动作逼退敌机:“晚1秒就撞,我肯定不惯着他!”热血霸气喊话令网友心疼坏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7:34 1

摘要:2025年9月23日,一段时长仅11秒的短视频引爆社交平台,瞬间点燃了全民的爱国热情。画面中,一架中国战机与外军机在东海空域上演惊心动魄的“空中贴面舞”,两机翼尖间距不足5米,我军飞行员在千钧一发之际以近乎垂直爬升的动作逼退对方,并留下掷地有声的喊话:“晚1秒

2025年9月23日,一段时长仅11秒的短视频引爆社交平台,瞬间点燃了全民的爱国热情。画面中,一架中国战机与外军机在东海空域上演惊心动魄的“空中贴面舞”,两机翼尖间距不足5米,我军飞行员在千钧一发之际以近乎垂直爬升的动作逼退对方,并留下掷地有声的喊话:“晚1秒就撞,我肯定不惯着他!”

这段由央视军事频道发布的视频,迅速登上百度热搜榜首,单日播放量突破3亿次,微博话题#这声怒吼听得热血沸腾#阅读量超8.2亿,网友盛赞这是“中国军人的硬核浪漫”。

事件发生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一架外军战机以低空突防方式逼近我国领空,我军歼-20双机编队立即升空拦截。当两机距离缩短至200米时,外机突然压坡度试图从我方机腹下方穿越,这一危险动作将双方翼尖距离压缩至极限——仅剩5米,相当于两辆高速行驶的汽车车头几乎相触。

“当时外机已进入我战机尾流区,操纵性急剧下降。”军事专家指出,这种“贴身缠斗”是典型的心理战,外方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我方退让。但视频中清晰记录下惊天逆转:我军飞行员在千分之一秒内完成“急跃升+大角度盘旋”组合动作,战机如利剑般刺破云层,外机因失去目标不得不仓皇撤离。

“这不是炫技,是生死关头的本能反应。”曾参与东海巡航的王牌飞行员透露,歼-20的电传飞控系统虽能辅助完成高难度动作,但瞬时过载超过9G的极限操作,仍需飞行员用钢铁意志克服大脑缺血、视网膜暂时失明等生理反应。视频中那句带着东北口音的喊话,成为今日最燃网络热词,网友“铁血丹心”的评论获赞百万:“这才是真正的‘霸道总裁’,用实力告诉世界:中国领土,寸土不让!”

同日,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飞行员王灵的讲述更令人震撼。在南海某海域,他驾驶直-19武装侦察直升机与外军机对峙时,双方距离一度压缩至10米——这个距离下,双方飞行员甚至能透过防弹玻璃看清彼此的面部表情。“他算准我们会躲,但我偏要钉在这里。”王灵紧握操纵杆的双手稳如磐石,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

在这场“空中拼刺刀”的较量中,直-19配备的毫米波雷达系统以每秒万次的频率扫描空域,其独有的直升机空战模式可在0.3秒内完成4个空中威胁目标的轨迹预测与导弹引导分配。当外军机试图利用云层掩护逃逸时,王灵创造性地采用“穿云设伏”战术,提前计算云层运动轨迹,在300米高度建立拦截阵位。外军机一头扎进预设“陷阱”,因担心失速风险被迫转向,最终狼狈逃窜。

“现代空战,飞行员要在9G过载下1秒处理20条信息。”王灵的底气来自每日1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在模拟舱内,他经历过上百次“10米碰撞预警”特训;在抗眩晕训练中,他能保持清醒完成8个连续滚转动作。这支2017年才由炮兵部队转型为陆航旅的队伍,平均年龄仅28岁,却已创新研发“直升机反直升机战术”,在2024年中俄联合军演中成功“击落”模拟敌方武装直升机。

这两起事件背后,是中国军队现代化作战体系的集中展现。当王灵的直-19与外军机对峙时,后方北斗卫星正以0.1米的精度实时定位,歼-20隐形战机在500公里外待机支援,052D驱逐舰的相控阵雷达监控着整个海域。“空海一体”的作战网络让任何挑衅行为都变得透明。

军事专家杜文龙分析,歼-20采用的DSI进气道、菱形机头等隐形设计,使其在远距离空战中占据先机;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和头盔瞄准具,则让飞行员具备“所见即所射”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外机选择近距离挑衅,恰恰说明他们无法在体系对抗中占优,只能用这种危险动作碰运气。”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海空军共应对外军挑衅217次,较去年同期下降34%。这一数据变化背后,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战略威慑效应。当歼-35舰载机开始量产,当076型两栖攻击舰形成战斗力,当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一周一射”,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能力已今非昔比。

这种精神传承在人民空军历史上早有先例。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蒋道平在清川江上空与美军F-86战机群展开激战,其驾驶的米格-15在燃油耗尽的情况下,仍用机翼撞落敌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罕见的“空中肉搏”案例。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指出:“从抗美援朝的‘米格走廊’到如今的东海空域,中国飞行员始终保持着‘宁可血洒蓝天,不让寸土受辱’的战斗精神。”

这场空中对峙引发的全民热议,早已超越军事范畴。网友感受到的“威武霸气”,但更多的是心痛!有网友表示:“咱也不撞它,撞它不就是同归于尽嘛,凭啥?飞行员培养可是极其昂贵的。”;“我建议给飞行员配微冲,敢靠近就给它一梭子。撞啥啊?你不能用雷达照他?”“这种情况,没必要同归于尽。还是要在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给对方以教训。”“战士们的生命是国家的生命。为了国家的利益冒着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致敬勇者。”“除了国家,你还是小家庭的丈夫、爸爸、儿子,希望你能平平安安!”“不是已经授权可以开第一枪了吗?我们战士是玉器怎么去和瓦片碰呢,下次应该警告三次后放导弹。”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王灵与外军机的10米对峙,恰似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从当年“万国牌”装备的艰难抗争,到如今“20家族”列装形成的战略优势;从传统陆军主导的作战模式,到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化作战体系的构建,中国军人用热血与智慧书写着强军兴军的时代答卷。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来源:粤港澳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