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集团薛敏:打破全球高端医疗装备市场壁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7:17 2

摘要:在美国、马来西亚、阿联酋、荷兰等国家,联影集团正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创新与服务网络,通过设立区域总部与研发中心,将产品定义、技术研发、智能制造与服务保障深深扎根于当地。

在美国、马来西亚、阿联酋、荷兰等国家,联影集团正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创新与服务网络,通过设立区域总部与研发中心,将产品定义、技术研发、智能制造与服务保障深深扎根于当地。

对于这一具有战略纵深的全球化布局,薛敏有着深刻认知:“只有通过科技创新,让市场用上真正符合需求的设备,才能降低普惠医疗的门槛,”他强调,“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深度适配当地医疗场景。”

薛敏的创业征程始于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艰难时刻”。彼时,中国高端医疗影像市场被通用电气医疗(GE Healthcare)、飞利浦医疗(Philips Healthcare)和西门子医疗(Siemens Healthineers)三家国际巨头所垄断,国产创新稀缺。医院赖以诊断疾病的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R(磁共振成像)等核心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不得不以高昂的成本进行采购,最终转嫁给了患者,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1998年,薛敏回国创立迈迪特,并研发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实现了国产高端磁共振的关键性突破。尽管最终因为关键部件被“卡脖子”,导致迈迪特无奈被西门子收购,但这次“尝试”证明了中国具备攻克尖端医疗设备的能力,更让薛敏坚定了自主研发“世界级高端医疗设备”的决心。

2011年,联影医疗正式成立,树立起“成为世界级医疗创新引领者”的终极目标。面对核心技术薄弱与品牌认知空白的双重困境,联影医疗成立之初即锚定破局点——“三个必须”,即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标准,以此作为打破垄断的唯一路径。

2022年8月,联影医疗登陆科创板,以总募资109.9亿元创下医疗设备行业IPO纪录;截止2025年9月16日,公司总市值已超1,200亿元。

如果把全球高端医疗影像市场比作一场“军备竞赛”,联影医疗的突围打法可以用“三句话”概括:

产品高自研比率,别人缺档我补位;

技术参数对标甚至反超,别人卡脖子的我拆墙;

灵活市场战略,国内抢位,海外因地制宜。

全球化布局一直是联影医疗业绩增长的关键。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海外业绩实现“三级跳”,成为其全球化破壁的硬核印证。2022年,联影医疗海外实现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106.7%,产品进驻超50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海外收入达到16.8亿元,同比增长54.7%,覆盖国家和地区增至超65个;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进一步跃升至22.7亿元,占总营收的22%,同比增长35.1%,覆盖国家和地区也进一步增至近90个。

美国高端市场上,联影医疗成功进驻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等美国顶尖临床与科研机构,颠覆了“中国技术落后”的固有认知;新兴市场上,在印度,仅两年时间联影医疗CT、MR市占率达到第三,PET/CT市占率位列第一;在欧洲,2024年联影完成英、法、德、意、西五大西欧经济体商业化布局,取得了战略性突破;在拉美,产品进驻近15个国家,拉美排名前50的医院,已有十多家是联影医疗的客户,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巴拿马均已安装当地首台数字化PET/CT。

2018年,联影在美国休斯顿建立北美总部,打造本土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网络。

历经十余年进化,联影集团以联影医疗为根基,逐步构建起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的集团化全智能医疗健康生态,薛敏出任联影集团董事长。其中,联影医疗主攻高端医学影像和放疗产品(覆盖MR、CT等);联影智能注入医疗AI创新能力;联影微电子负责芯片、助听器等可穿戴设备的研发;联影智融则以手术机器人等临床诊疗装备为主。此外,集团业务还覆盖了生命科学仪器、医疗数字化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健康管理中心及第三方影像诊断中心服务。

薛敏用二十余年光阴,遵循着其全球化理念的内核——在最难攻克的市场啃下最硬的骨头。下一步,让中国智慧普惠全球医疗行业已成为他新的目标。他说:“我们将深化欧美高端市场,同步开拓新兴区域普惠医疗,让中国智慧成为全球健康的核心支撑。”

以下是福布斯中国与薛敏对话内容节选:

福布斯中国:自2018年开启全球化布局至今七年左右的时间,您如何概括联影集团的全球化战略?

薛敏:

我们秉持“高举高打、全线突破”的全球化战略,贯彻“一核多翼”的布局模式,持续推进全球市场的突破性发展。要成为一个全球领先品牌,联影的目标不单单是把设备出口到海外,而是实现全球的本土化建设。自产品设计定义之初,公司就秉持服务全球的愿景,深度融合当地的临床需求。同时,联影不断推进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团队的本土化建设,加速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企业。

如何理解联影“高举高打”的全球化战略?简单展开来讲,我们首先以高端自研创新设备破冰重点市场,通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与顶尖医疗机构、科研组织与行业专家建立合作。前期,通过我们自研的uEXPLORER、uMI Panorama等一系列行业领先产品在全球主要发达市场中树立建立品牌认知,然后不断通过创新产品、整体化解决方案以及长期的投入与合作提升品牌力。

欧美市场是全球创新高地,满足顶尖机构的临床与科研需求,不仅对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出极高要求,同时也让企业能融入全球创新生态,进行世界级的源头创新。所以在2018年,我们选择了美国这一全球最大、最成熟的高端医学影像市场作为我们全面开启全球化的首发站。

我们如何打开美国市场?联影走的是学术和科研合作先行之路。

2017年,联影敲开了美国顶尖分子影像专家组成的“探索者联盟”合作的大门,双方宣布将共同把全身人体扫描的PET设备从构想变为现实。2018年RSNA(北美放射学会年会)上,世界首款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探索者及其生成的人体全身动态PET/CT成像“电影”正式亮相,联影也借此迎来美国市场的开门红。此后,更多的科研机构合作纷至沓来。到今天,联影在美国建立了集研发、生产、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北美区域总部,组建起较为完善的本土化团队。

“探索者联盟”团队与联影团队在世界首款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前合影

福布斯中国:在公司“高举高打、全线突破”的全球化战略指引下,公司如今整体上取得了哪些成绩?“一核多翼”的布局模式如何具体对冲地缘风险?

薛敏:如今,联影集团代表中国智造陆续破冰美、日、欧海外高端市场,产品已进驻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新西兰、波兰、印度、韩国等近9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5,300多家医疗机构,产品累计获批上市数量超过240款,其中获得FDA 510(K)许可和CE认证的各有50余款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

公司在全球建立了超30个区域总部、销售平台和分/子公司。海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公司全球服务网络可覆盖近90个国家/地区的200多个城市,同步构建“7大区域备件枢纽+32个国家库”的全球服务网络,通过美国、荷兰、阿联酋、马来西亚等战略备件中心辐射全球市场,结合各区域本地代理商协同机制,大幅提升海外备件交付时效、服务工程师响应效率,有效支撑近90个国家和地区36,000多台/套设备的运维需求。通过“本土化、多元化和立体化”的综合营销体系及服务能力建设,为公司在全球的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集团子公司联影医疗实现海外业务营业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35.1%,占总体营业收入22%,刷新历史新高,取得高端市场突破与新兴区域渗透的双重战略成果。从海外营收4,000万出头,到突破20亿,联影医疗仅仅只用了7年时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3%,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实现11.4亿元,同比增长22.5%。基于“一核多翼”的布局模式,联影不断加强在欧洲、亚太、东南亚、拉美、中东及非洲等重点市场的渠道建设和客户合作,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多区域协同的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公司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也为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公司实现全球业务的稳健拓展。

同时,自2018年起公司即启动“全球供应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提升计划”,持续强化全球本地化、分布式生产体系的建设,通过前置采购管理、本地化仓储网络布局及供应商协同机制,有效提升了海外业务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公司加快全球本地化供应链建设,提升生产与仓储网络布局效率,进一步增强市场响应速度与运营弹性。在此基础上,公司持续推动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通过自研平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及与国内产业链的深度协同,有效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并结合税收、人力、技术等多维度因素,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与成本结构,夯实全球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增强公司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福布斯中国:公司产品已进驻近90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对临床数据严苛的欧美及优先需求设备耐用性的新兴市场,在跨市场差异中表现如何?全球医疗设备业面临 “高端市场技术壁垒” 与 “新兴市场支付能力不足” 矛盾,公司如何具体降低普惠医疗门槛?

薛敏:在北美市场,联影凭借竞争力技术与产品,客户满意度、品牌影响力及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产品已入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耶鲁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覆盖全美超70%州级行政区。2024年11月,联影医疗uMI Panorama家族多款数字化PET/CT获加拿大卫生部认证,实现北美重要版图“破冰”。

在欧洲,联影凭借创新产品和技术形成燎原之势,德国、意大利等超二十国已装机全线产品,其中意大利有2台世界首款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2024 年,联影荷兰总部落成,成为集营销、技术服务与研发的战略枢纽,完成英、法、德、意、西五大西欧经济体商业化布局,取得战略性突破。

在亚太,联影创新产品覆盖韩、日、澳等数十国。2024年,全新一代旗舰大孔径1.5T磁共振uMR 670进驻日本大船中央医院,实现中国品牌在日磁共振市场破冰。印度方面,联影与当地著名医疗集团全面合作,两年内CT、MR市占率达第三,PET/CT居首。

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联影采取“高举高打”策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抢占高端市场。目前产品进驻近15国,墨西哥、阿根廷等均安装当地首台数字化PET/CT,拉美前50医院中10多家为联影客户,如阿根廷Austral University Hospital,联影几乎进入阿根廷所有前列医院。

墨西哥国立儿童医院引入联影数字化PET/CT,助力儿童重疾诊疗与研究。2025年5月,联影在智利、巴拿马举办品牌发布活动,随后在巴西设区域办公室,全面推进拉美布局。

我们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双线推进高端与新兴市场,将医学影像、AI、数字化等创新技术搭载于全线设备,既满足高端市场医学创新,又让新兴市场用上符合需求的设备。

福布斯中国:在全球约200个国家中,选择重点市场是中国企业共有的出海难题。如何平衡国际市场品牌曝光与盈利,选出最具潜力的国家?公司全球扩展时如何考量此问题?

薛敏:我们在全球市场的投入和布局始终遵循科学的决策评估和战略考量,确保每个市场的进入和发展都具备明确的商业价值。选择重点国家时,主要依据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和行业影响力等因素。

例如,部分海外市场虽然存在一些地缘政治挑战,但凭借公司在高端产品方面的竞争力,特别是CT、MR、MI等产品,公司已经在这些市场建立了领先地位。总体而言,在“高举高打”的全球化战略推动下,公司将持续通过深入的市场分析,确保市场参与的可行性,并通过本土化运营服务原则,深耕各区域市场。

另外,公司在所有产品线,无论是创新型高端产品还是经济型产品,始终秉持“产品为王”的理念。客户对公司产品的依赖不仅体现在高端领域的精确创新技术,还表现在经济型产品的广泛适用性和高性价比。无论是高端产品还是经济型产品,创新和质量始终是客户选择的重要依据。公司通过持续创新和完善的技术支持,确保客户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够获得可靠的产品和卓越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在公司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及进入,基于科学的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都是经过管理团队的深思熟虑后的决策,以确保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增长和盈利。

福布斯中国:您曾说“迈迪特”的教训让联影从创立第一天就坚持全链条自研。这种“重资产研发”模式在联影成立初期备受质疑,当时如何说服投资人接受“连续5年不盈利”的规划?

薛敏:

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与制造涉及多个领域,如磁、声、光、电、生物医学和精密器械等,是典型的跨学科、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一领域的发展难度堪比航空航天产业,对前沿的技术探索和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要求高。因此,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始终面临需要重资金投入、重人才投入等难点,其产业的特殊性也要求企业要有长期主义信念,能把目光看的长远,并且还要能沉得下心、能坐得了“冷板凳”。

所以,我们从创立之初就提出了“三个必须”原则,即“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标准”。作为后发企业,比起“快速推出低价产品,迅速抢占市场”的模式,“三个必须”虽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也是最为长远的道路。

我们坚信没有全线的产品推出,不足以撼动行业的固有格局;没有自主研发,不足以建立品牌差异化的护城河;没有对标国际顶尖技术的决心,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全球引领。我相信也正是因为我们的这种理念和决心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福布斯中国:公司旗下联影智能有31款AI应用获 CE 认证,13款获NMPA三类证,15款通过FDA认证。面对全球AI革新对各行业的深刻影响,联影如何应对布局?

薛敏:在AI最具突破潜力的医疗领域,破解质量、成本与可及性的 “不可能三角” 正从构想变为现实。作为先行者,联影集团自2017年成立联影智能起持续引领变革:2018年首发全线AI智能装备,2021年构建数智化超级平台,2025年推出自研 “元智” 医疗大模型及十余款智能体,全面覆盖诊疗全链条,为医疗智能化升级注入动力。

“元智” 大模型是核心技术底座,融合影像、文本、语音等多模态能力,集成通用模型优势,经垂域专精与私域知识微调适配医疗场景。其中影像大模型依托千万级医疗数据训练,支持超10种影像模态与 300 项处理任务,复杂病灶诊断精准度超95%,性能居行业前列,奠定临床应用基础。

基于这一底座,联影推动医疗领域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赋能的临床革命。智能诊断首创 “一扫多查”,胸部CT单次扫描自动识别73种异常征象,平均AUC 94%(AUC:ROC 曲线下面积,AI模型性能评价指标),推动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诊断协作者,提升效率与准确性。手术智能领域,混合大模型实现多模态语义映射,衍生智能体破解临床落地难题。

2025年3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借助该技术完成全球首例AI+AR辅助皮瓣移植手术,医生可裸眼“透视”深层血管,手术精度提升30%,且风险降低,标志智能技术在复杂手术中的成熟应用。服务效能上,语音与文本大模型协同生成电子病历,书写耗时从20分钟缩至 5 分钟,效率提升75%,已在上海中山医院等三甲机构规模化应用,减轻医护文书负担。装备智能领域,ACS智能光梭成像技术将MR扫描速度提升71%,智能降噪系统削减97%设备噪声,推动医疗装备迈向自主决策的“Autopilot” 时代。

当AI智能体与数智化装备成为医疗新基建,“不可能三角”终将瓦解:医生调度智能体集群扩展服务半径,医院构建系统性智能协同网络,患者获更普惠优质的医疗服务。联影的技术实践印证——AI并非替代者,而是与人类医生共生的伙伴,二者共同绘制“精准、高效、温暖”的医疗未来。

福布斯中国:对于AI在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领域的未来应用,您怎么看?

薛敏:

当前,医疗AI在影像诊断与治疗领域发展迅速,虽有突破,但尚未全面渗透各级医疗机构,医生使用习惯仍在培育。如何释放市场潜力、扩大应用规模,使AI成为临床 “离不开、放不下” 的智能伙伴,是行业攻坚核心。

技术突破为行业注入新动能。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掀起的 “AI民主化” 浪潮,降低了文本理解与处理门槛,推动各级机构加速拥抱AI,提升临床用户长期预期,催化医疗文本模型轻量化与本地化部署,为临床落地扫除基础障碍。

但前行仍面临三重关隘:跨学科人才壁垒,开发可落地产品需融合AI算法、医学知识与数据工程能力;稀缺的私域及垂域临床数据构筑第二道护城河,迫使企业长期合作建立数据优势;严格的合规监管形成关键门槛,产品需同步攻克FDA/NMPA认证与 GDPR/HIPAA 等国际隐私标准。

2024年冬,国家医保局立项指南首次官方明确AI医疗价值,标志政策认可新时代开启。这推动行业商业模式本质跃迁:医疗AI将从设备附加功能,进化为以智能决策为核心的全链路临床引擎。其演进轨迹清晰:应用场景从单点诊断辅助延伸至全流程赋能;功能定位从被动工具升级为主动决策支持的 “数字智囊”;服务形态从硬件绑定向跨机构协同的SaaS平台转型。在政策发力、数据共享机制深化与医院数字化浪潮下,医疗AI即将突破应用临界点,深度重构疾病管理全链条智能范式。

福布斯中国:若未来十年要实现“海外再造一个联影”,您有哪些新规划?

薛敏:

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等成熟市场,联影的高端产品将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优化用户体验,公司将在高端市场继续深耕。

在这方面,联影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更要通过创新驱动,推动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此外,高端市场的客户需求较为多样化,公司将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特征,推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与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另外,在不同区域,联影将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采取灵活的策略。例如,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作为一个接近中国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将成为未来的重点目标之一。而南美,特别是巴西等国家,也因其庞大的市场需求而值得加大关注。

总体来说,公司会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灵活调整战略,确保在全球市场中实现稳步发展和多元化布局。

来源:福布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