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窗外的天空还是墨蓝色的,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他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身边的妻子苏静雯。这是他坚持了三年的习惯,每天五点起床,五点半准时出门跑步。
“程总,您这身体素质,比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好啊!”健身房里,一个小伙子羡慕地说。
“哪里哪里,就是坚持跑步而已。”程远舟擦着汗,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每天雷打不动跑5公里的男人,三天后会永远倒在晨跑的路上。
01
清晨五点,闹钟还没响,程远舟就睁开了眼睛。
窗外的天空还是墨蓝色的,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他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身边的妻子苏静雯。这是他坚持了三年的习惯,每天五点起床,五点半准时出门跑步。
那双灰色的跑鞋静静地躺在门口,鞋底的纹路已经磨得有些平了。程远舟穿上它们,感受着熟悉的包裹感。运动手表显示,这双鞋已经陪他跑了八百多公里。
“老程,你昨晚几点睡的?”苏静雯迷迷糊糊地问道。
“不晚,十二点多吧。”程远舟压低声音,“你继续睡,我去跑步了。”
推开家门,小区的晨雾还没散去,空气中带着青草的清香。路灯昏黄的光芒洒在湿润的柏油路上,整个世界都还在沉睡。
“程总,今天又这么早啊!”门口的保安老钱热情地打着招呼。他是个五十多岁的山东汉子,每天都能看到程远舟的身影。
“坚持了三年了,雷打不动。”程远舟一边做着拉伸,一边回应道,“老钱,你也该锻炼锻炼了,看你这肚子。”
“哈哈,我可没您这毅力。”老钱拍拍自己的肚子,“您慢跑啊,注意安全。”
程远舟点点头,打开手机上的运动软件,屏幕上显示:第1095次跑步记录。他按下开始键,迈开步子跑了起来。
晨风拂过脸颊,带走了一夜的疲惫。小区的道路他闭着眼睛都能跑,每一个转弯,每一处上坡,都深深印在脑海里。第一公里很轻松,呼吸均匀,步伐稳定。第二公里经过人工湖,湖面上飘着薄薄的水汽,几只早起的野鸭在水中嬉戏。第三公里是他最喜欢的林荫道,两旁的梧桐树枝叶茂密,即使是夏天也很凉爽。
跑到第四公里时,程远舟突然感到胸口有些发闷,像是有什么东西压着。他放慢了脚步,用手按了按胸口。
“昨晚加班到两点多,可能是太累了。”他自言自语道,深吸了几口气,继续向前跑。
最后一公里,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手表震动了一下,显示:5公里完成,用时26分32秒。
小区花园里有一排长椅,程远舟走过去坐下,大口喘着气。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透了运动衫。他闭上眼睛,想要平复急促的呼吸。
突然,一阵剧烈的疼痛从胸口传来,像是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撕扯着心脏。程远舟捂着胸口,想要站起来,身体却不听使唤地向前倾倒。
“救……”话还没说出口,他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晨练的王阿姨正好路过,看到这一幕吓得尖叫起来:“快来人啊!有人晕倒了!”
02
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凌乱的脚步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快!推进抢救室!”护士长一边跑一边喊。
担架上的程远舟面色青紫,已经没有了意识。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屏幕上的波形几乎成了一条直线。
主治医生林若冰快步走进抢救室,她是急诊科最年轻的主任医师,今年刚满三十五岁。看到病人的状态,她的心一沉。
“心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林若冰一边指挥,一边查看瞳孔反应,“准备除颤器!”
护士们训练有素地行动起来。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抢救室里只有医护人员急促的呼吸声和仪器的滴答声。
半个小时过去了,心电图依然是一条直线。
林若冰看了看墙上的钟,深深地叹了口气:“记录死亡时间,上午六点四十三分。”
抢救室外,苏静雯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头发凌乱,连外套都没来得及穿。
“医生,我丈夫怎么样了?他叫程远舟,刚送来的!”她抓着一个护士的手臂,声音颤抖。
林若冰走出抢救室,摘下口罩:“您是病人家属吗?”
“我是他妻子。”苏静雯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他……他怎么样了?”
“很抱歉,我们尽力了。”林若冰轻声说道。
苏静雯愣了几秒,随即崩溃地哭了起来:“不可能!他身体一直很好,每天坚持跑步,上个月体检还说各项指标正常!”
这时,程远舟的同事张岩松也赶到了。他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和程远舟在同一个部门工作。
“嫂子,节哀。”张岩松扶住摇摇欲坠的苏静雯,转头对林若冰说,“医生,程总平时特别注意健康,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会……”
林若冰皱起眉头:“按理说,五十岁经常锻炼的人,不应该突发心脏骤停。家属,能提供一下死者最近的体检报告吗?”
苏静雯哽咽着从包里翻出一份体检报告:“这是上个月公司组织体检的结果。”
林若冰仔细翻看着报告,眉头越皱越紧。血压、血脂、血糖都在正常范围,心电图也没有异常。可是,她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我需要进一步调查死因。”林若冰合上报告,“能否提供死者的运动记录和最近的生活状态?”
03
医院的会议室里,林若冰面前摆满了各种资料。
程远舟的运动手表被技术人员破解了,三年来的运动数据全部导了出来。看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林若冰倒吸了一口凉气。
“每天5公里只是开始。”她指着屏幕对助手说,“你看,晚上他还会去健身房,每次至少两个小时的器械训练。周末更夸张,经常参加半程马拉松。”
助手小陈惊讶道:“这运动量,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吃不消吧?”
下午,程远舟的私人教练孟浩然来到医院。他是个身材健硕的年轻人,一脸的愧疚。
“我早就劝过程总要适量运动。”孟浩然坐在椅子上,双手不停地搓着,“可他特别要强,总说要保持年轻时的状态。上个月,他做卧推的时候,我明显感觉他体力不支了,建议他减量。他却说'生命在于运动',还加了重量。”
“他平时的训练强度有多大?”林若冰问道。
“每周至少五次健身房,每次都要练到力竭。”孟浩然回忆道,“深蹲一百公斤,卧推八十公斤,这对五十岁的人来说太重了。有一次他练完直接吐了,休息十分钟又继续练。”
更让林若冰意外的发现来自营养师的记录。程远舟为了保持身材,长期进行间歇性断食,每天只吃一餐。
“一天就吃一顿饭?”小陈不敢相信。
营养师赵梅是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她带来了详细的饮食记录:“程先生执行的是20:4断食法,每天只在下午四点到八点之间进食。即使这一餐,他也严格控制热量,基本不吃主食,只吃鸡胸肉和蔬菜沙拉。”
“这样算下来,他每天摄入的热量有多少?”
“不超过一千二百大卡。”赵梅说,“而以他的运动量,每天至少需要两千五百大卡。我多次提醒他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良,他却说这样能保持头脑清醒。”
林若冰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个死因:过度运动导致的心脏负荷。
04
傍晚时分,张岩松再次来到医院。这次他带来了一些程远舟的工作资料。
“其实程总最近压力特别大。”张岩松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点了一根烟又掐灭了,“公司最近在进行架构调整,引进了好几个三十五岁左右的技术骨干。程总虽然是老员工,可在技术更新这么快的互联网行业,五十岁确实……”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上个月的技术评审会上,一个新来的架构师当众质疑程总的方案过时了。程总当时脸都白了,会后在办公室待到凌晨三点,把整个方案推翻重做。”
林若冰调取了程远舟的工作日志。数据显示,近三个月他平均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周末也经常处理紧急事务。
“医生,您看这个。”小陈指着电脑屏幕,“这是从公司服务器导出的浏览记录。”
屏幕上显示着程远舟的搜索历史:
“中年程序员转型”
“五十岁失业怎么办”
“技术管理岗位面试技巧”
“互联网公司年龄歧视”
“中年危机如何度过”
看到这些搜索记录,林若冰心里一沉。她开始明白,这个表面光鲜的技术总监,内心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苏静雯也来到医院,她带来了丈夫的笔记本电脑。
“我现在才发现,他晨跑时总是戴着耳机。”苏静雯打开播放列表,“我以为他在听音乐,原来全是技术播客和编程教程。晚上睡前,他也总是抱着平板看各种技术文档。”
“他说跑步能让他思考更清晰。”苏静雯的声音哽咽了,“原来他是在逃避焦虑,用身体的疲惫来麻痹精神的痛苦。”
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也提供了一份报告。程远舟最近三个月请病假的次数明显增多,每次都是“身体不适”,却从不详细说明。
“有一次开会,他突然站起来说要去洗手间,过了二十分钟才回来,脸色苍白,额头全是汗。”张岩松回忆道,“我问他要不要去医院,他说没事,可能是昨晚没睡好。”
05
深夜,林若冰还在办公室整理资料。程远舟的智能手表数据让她震惊。
“每晚深度睡眠不足一小时。”她指着图表对小陈说,“你看这些波峰,他经常在凌晨两三点醒来,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
小陈调出了另一份数据:“这是他家里的智能家居记录。书房的灯,凌晨两点到四点之间经常是开着的。”
第二天,邻居王阿姨来到医院。她是个六十多岁的退休教师,养了一只泰迪犬。
“我经常凌晨遛狗,因为我家毛毛年纪大了,憋不住尿。”王阿姨说,“几乎每天凌晨三点多,我都能看到小程家书房的灯亮着。有时候四点多,他就已经换好运动服准备出门跑步了。”
“您有和他聊过吗?”林若冰问。
“有一次凌晨,我在楼下碰到他。”王阿姨回忆道,“他坐在花园的长椅上发呆。我问他怎么不睡觉,他苦笑着说,人到中年,睡不着啊。”
更令人震惊的发现来自程远舟的网购记录。
“大量的咖啡因片剂。”小陈翻看着订单,“还有这个,莫达非尼,这是治疗嗜睡症的处方药,可他并没有相关的诊断记录。”
药房的记录显示,程远舟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大量的提神药物。有些甚至是从海外代购的“聪明药”,声称能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
“一个月消耗三百粒咖啡因片。”林若冰计算着,“加上他每天喝的咖啡,他的咖啡因摄入量是正常人的五倍。”
苏静雯看到这些药物包装时,眼泪止不住地流:“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他总是把这些东西藏在书房的抽屉里,说是维生素。”
06
就在林若冰准备结案时,技术人员破解了程远舟手机里的一个加密文件夹。
“林医生,您需要看看这个。”小陈的声音有些颤抖。
打开文件夹,里面的内容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来源:球场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