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一项针对360名肺癌死者的系统解剖研究,结果一下子把很多人都吓得不轻:得肺癌的人,居然有七个惊人相似的共性,而且有些人压根没抽过一根烟,却也中招了。
你有没有想过,肺癌这种病,到底是怎么悄悄潜伏在你身体里的?你以为只是抽烟的人才会得?错。你以为年轻人不用担心?也错。
德国一项针对360名肺癌死者的系统解剖研究,结果一下子把很多人都吓得不轻:得肺癌的人,居然有七个惊人相似的共性,而且有些人压根没抽过一根烟,却也中招了。
这就让人坐不住了。到底是空气太脏?还是吃得太油?还是说,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某些“无伤大雅”的习惯,正在一点点把肺搞坏?咱们一点一点拆开说,咱不整虚的,就讲干货。
第一,肺癌患者普遍存在慢性炎症背景。这听起来有点学术,但你可以这么理解:肺就像厨房的抽油烟机,年年不擦,里面油泥堆积,久而久之,就会出故障。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咳嗽、咽喉发痒这些毛病,其实就是肺在“报警”。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肺部细胞修复出错,出现异常增生,慢慢地,癌变的门就被推开了一条缝。
第二,气道纤毛功能普遍受损。正常人的呼吸道就像一条自带吸尘器的地铁通道,空气进来,灰尘细菌全被拦在门外。
但研究发现,那些死于肺癌的人,气道纤毛大面积坏死或僵硬,根本扫不干净脏东西。吸进来的粉尘、油烟、颗粒物全卡在肺里,日积月累,肺就像吸尘器的垃圾桶,越装越满,最后爆仓。
第三,很多人长期处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不是说你住在大工厂旁边才危险,家里天天炒菜不开窗、冬天门窗紧闭烧煤球、或者一到冬天就雾霾爆表的城市,这些都是肺癌的隐形推手。
研究里大部分肺癌患者的住址,都位于PM2.5超标严重区域。而PM2.5这玩意儿,能穿透肺泡,像迷你小刀一样在肺里横冲直撞。
第四,饮食结构普遍偏油腻、缺乏抗氧化成分。德国专家在解剖报告中提到,不少肺癌死者的体内维生素C和E水平显著偏低,而这些正是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的关键营养素。
自由基说白了就是细胞里的“暴徒”,攻击DNA,一旦没人管,就容易诱发细胞癌变。
而现在很多人一日三餐靠外卖,绿色蔬菜吃得少,水果只是节日装饰,自由基就像放养在城市里的野狗,没人管它咬谁。
第五,肺癌死者中多数存在睡眠障碍。听起来像扯远了,但还真不是。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让身体丧失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
正常人每天睡觉的时候,体内的“清道夫”——自然杀伤细胞,会出来巡逻,发现哪个细胞不对劲就干掉。但你天天睡不饱、晚上刷手机到两点,这些“保安”也累了,就睡过去了,癌细胞趁虚而入。
第六,情绪长期压抑的人,肺癌发病率更高。这个听着有点玄乎,但德国研究团队确实发现,肺癌死者中,患有焦虑、抑郁或情绪抑制症状的人数占比远高于普通人。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情绪和免疫力关系密切,长期忍气吞声、憋闷不语的人,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常年偏高,容易造成慢性炎症环境,肺部首当其冲。
第七,也是最让人意外的一点——不少肺癌患者并不吸烟,但长期吸二手烟或三手烟。你可能觉得自己没事,因为你不抽烟。
但你爸抽、你老公抽、你办公室里那位每天在厕所里吞云吐雾的人,都可能是你肺部健康的“幕后黑手”。
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的人,肺癌风险比常人高出20%以上。三手烟——就比如人家抽完烟后,衣服、沙发、墙壁上残留的有害物质,也能通过皮肤和呼吸道溜进你体内。
说到底,这7个“共性”,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病因”,而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它们不光真实,而且默默无声地埋伏在我们身边。
肺癌不是突如其来的雷劈,是一天天、一点点地“熬”出来的。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不至于成为下一个360里的一员?
第一,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它能早期发现肺部小结节。别怕麻烦,早发现比啥都强。
第二,戒烟或远离二手烟,这条不说你也知道,但很多人知道归知道,就是做不到。别再拿“我爷爷抽了一辈子也没事”这种话搪塞自己了。科学不是讲概率,是讲风险。
第三,改善室内通风条件,厨房一定要装好油烟机,做饭时开窗通风,尤其是炖菜炸鱼时候,油烟是肺的大敌。
还有,别用香薰蜡烛、电蚊香这类“隐形杀手”,里面的挥发性有机物对肺也不友好。
第四,多吃抗氧化食物,比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菠菜)、黄色水果(芒果、柿子)、富含多酚的坚果(核桃、杏仁),这些都含有能中和自由基的天然物质,能帮肺“灭火”。
第五,规律作息,睡眠充足。别再熬夜打王者、刷短视频,褪黑素分泌跟睡眠质量挂钩,一旦紊乱,整个免疫系统都会崩。一晚不睡,免疫力掉一半,这可不是吓唬你。
第六,学会情绪排解。别啥事都往心里搁,压抑情绪比抽两根烟还伤肺。可以试试写日记、走步、找朋友唠嗑,或者干脆大哭一场。哭完再笑,肺都畅快。
第七,关注空气质量,出门戴口罩,尤其是雾霾天,别硬撑。口罩不是防感冒的,是防肺癌的。N95口罩在过滤PM2.5方面效果最好,别图便宜买薄薄一层的那种。
这些事,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肺码点“回血”操作。
看到这儿,你有没有对自己的某些习惯感到一丝心虚?
有没有觉得,其实肺癌离我们并不遥远?
你有没有这些共性?你觉得最容易忽视的是哪一点?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身边有没有让你担心的“肺部杀手”。
照顾好你的肺,它可不是消音器,是你活着的“呼吸发动机”。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肺癌诊疗指南(2023年版)》
2.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22年第5期,“慢性炎症与肺癌的发病机制研究”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潇潇讲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