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德意志+法佐·赛伊:绝非“标准答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7:23 1

摘要:9月17日晚,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携手钢琴家法佐·赛伊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莫扎特、贝多芬和门德尔松作品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标题是“德奥臻典”,听起来仿佛要呈现德奥传统的纯正与典范。但当台上出现法佐·赛伊时,气氛立刻改变了:一个桀骜不驯、带着即兴火焰的钢琴家,与

文 | 杨其睿

9月17日晚,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携手钢琴家法佐·赛伊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莫扎特、贝多芬和门德尔松作品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标题是“德奥臻典”,听起来仿佛要呈现德奥传统的纯正与典范。但当台上出现法佐·赛伊时,气氛立刻改变了:一个桀骜不驯、带着即兴火焰的钢琴家,与一支以理性、均衡著称的乐团同台,意味着我们将要听到的绝非“标准答案”。

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在柏林几大声名卓著的乐团中,是相对“中庸”的那一个,更多时候,他们呈现的是稳健的、权衡过的、严谨雕琢过的声音,像一座比例匀称、造型优雅的古典建筑,线条清晰、比例严谨,不张扬、不多情。弦乐群的声音保持着统一的克制,铜管和木管仿佛理性世界的支柱,每一次进入都精准无误。这样的演奏,或许少了些刺激与风险,但在宏大作品里,它带来的是一种稳定的支撑力。听者在其中,很容易感受到德国音乐传统里的“中庸之美”——一种以秩序为前提的深沉力量。

与乐队的冷峻形成鲜明对比,法佐·赛伊的琴声像一团无法预测的火焰。他的触键忽而细腻如呢喃,忽而猛烈到近乎撕裂。他的乐句不遵循常规的线性推进,而是像诗人一般跳跃、停顿,甚至故意“出格”。那是一种孤勇的姿态——仿佛他不是在与乐队合作,而是在用钢琴讲述自己对世界的独白。他的演奏并不追求取悦听众,而是将音乐作为自我存在的宣言。这种“不合群”的特质,正是法佐·赛伊的魅力所在:你可能质疑他,但无法忽视他。

开场的《美丽的梅露西娜》序曲,织体清晰,动态拿捏精细,弦乐是细腻的水波,木管是柔润的色彩,铜管适度而不炫耀。整体如一幅工整的水彩画,层次分明,光影清晰。但与此同时,在音乐中潜藏的暗流与紧张,被小心翼翼地打磨平整。门德尔松的浪漫,最终呈现为一种平淡的优美,而缺乏戏剧性的张力。

当法佐·赛伊落座,整个舞台忽然多了一股不安分的空气。莫扎特的《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K.467)在他的手下并不是优雅从容的“古典范本”,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再创造”。第一乐章,他用突兀的动态对比,表现出莫扎特音乐中的质朴天然。他的触键绝不追求圆润,而是带着颗粒与棱角,好像要让每个音符都留下指纹。他与乐团的对话不是礼貌的,而是顶撞的:乐团递出一段端庄的旋律,他偏要像孩童般调皮地在尾音处撒上一把炽热的火星。

第二乐章的抒情部分,他把旋律拉得如歌般舒展,却在关键节点忽然投下一抹暗影,让明亮的旋律带上淡淡的忧郁。他全然不掩饰身体的投入,眉眼与呼吸都在随音乐摆动,不时随着音乐天真地笑出声,那是一种赤裸的诚实——听他演奏,你能相信莫扎特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肖像画里的天才。

最令人屏息的,是他为协奏曲写下的华彩乐段。那是近乎彻底的“自我表达”——节奏的跳跃、音色的突变甚至带有即兴的狂热。他极具特色的手势和神态让人想到一位吟游诗人,似乎在向观众坦陈自己灵魂的孤独与执拗。与乐队的冷峻平衡相比,法佐·赛伊像是不断在边界上试探的游牧者,他自成一格的演奏姿态里带着灵魂中生发的火焰。

返场时,他带来了自己的代表作《黑色大地》。钢琴仿佛变成了巴拉马琴、乌德琴、萨兹琴的化身,左手的强烈节奏、右手的游吟式旋律,即兴演奏般的狂热情感,以及他特有的“手动”预制钢琴的演奏方式,几乎超出了钢琴独奏的可能性边界,带来令人惊艳的音响效果。这首写于1996年的作品,本就带着“为世界而写、却根植于民族”的矛盾性,而在这场音乐会中,它像是对莫扎特的呼应:古典的框架与民族的火焰,在一个人身上并存。观众从中听见的,不只是钢琴的声音,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是德意志交响乐团的主场。自瓦格纳称之为“舞蹈的神话”以来,这部作品便被视为节奏与能量的巅峰。在乐团的演绎下,第一乐章引子厚重而充满张力,仿佛积蓄的能量在等待爆发。当快板的主题骤然出现,节奏的推进几乎让人屏息。弦乐的齐奏与木管的交替构成一股不可逆转的力量,贝多芬式的坚毅由此显现。第二乐章,是音乐史上最为经典的慢板之一。乐团奏出的那段a小调旋律,既庄严又带有内在的哀愁。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选择了理性克制的语调,让音乐自然而然地流淌。观众感受到的不是矫饰的悲伤,而是一种对生命节奏的沉思。第三乐章谐谑曲与第四乐章的狂热快板,彻底释放了贝多芬的能量。铜管的亮度、弦乐的疾驰、打击乐的脉动,共同营造出一股几近狂喜的力量。那并非单纯的舞蹈,而是一种在节奏中迎击命运的姿态。观众仿佛被卷入一场集体的生命庆典。

走出音乐厅时,心里回荡的不是某一段旋律,而是一个问题:古典音乐的现场魅力究竟更需要理性的缜密秩序,还是情感的真诚流露?也许答案在于,它永远徘徊在二者之间。而法佐·赛伊与德意志交响乐团的同台,恰恰让我们看见了这种徘徊的意义。音乐无需和解,它只需并存。正如那晚的演出:一边是冷峻的理性,一边是燃烧的灵魂。

牛小北/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