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津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涉及270名患者的研究,对这些病例进行解剖和病理分析后发现,有一些人群确实更容易罹患这种疾病。他们总结出几个典型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陌生。
肛门癌在大众眼里并不算常见,但近些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提示,它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
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医院,医生接诊时发现,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
牛津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涉及270名患者的研究,对这些病例进行解剖和病理分析后发现,有一些人群确实更容易罹患这种疾病。他们总结出几个典型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陌生。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病毒感染,特别是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研究显示,在肛门癌患者当中,有超过八成的人可以检测到高危型病毒的痕迹。
这种病毒原本和宫颈癌的关系最为紧密,但事实上,它同样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到肛门区域,并在局部长期潜伏,逐渐引起细胞变性。
医生提醒,如果一个人反复出现肛门瘙痒、分泌物异常、肛周赘生物,就要高度警惕,不能总当作痔疮处理。殊不知,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讳疾忌医,一直拖延,等到就诊时已经出现肿瘤。
其次,生活习惯对风险的影响非常大。牛津大学的研究里发现,长期吸烟的人群肛门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的人。
香烟里的有害物质不光损伤肺部,也会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肛门区域的黏膜免疫功能,使得病毒更容易“扎根”。
再者,酗酒也是一个危险因素,酒精本身会削弱免疫系统,同时增加局部组织的脆弱性。
数据表明,长期大量饮酒的人患肛门癌的风险大约是普通人的两倍。很多人觉得抽烟喝酒只是伤肺伤肝,却没想到也会和这种部位的癌症联系起来。
第三个典型特征与免疫力低下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比如器官移植患者,或者患有艾滋病的人,更容易罹患肛门癌。
原因很简单,人体免疫系统本来可以清除异常细胞和病毒感染,但当免疫力被削弱,这些异常就会有机会发展成肿瘤。
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强调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劳累,因为即便没有严重疾病,免疫力下降也会间接增加癌变风险。
此外,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特征,就是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多年肛瘘、肛裂或慢性痔疮史。
长期炎症会导致局部组织反复修复,而这种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异常,容易诱发癌变。
这一点在临床里其实也能得到印证,不少患者就是因为以为自己只是“痔疮”,一直没有重视,直到症状加重,才发现是肿瘤。
医生常说,痔疮和肛门癌的早期症状有重叠,比如出血、疼痛、肿块感,所以如果情况反复不愈,就必须做正规检查。
在笔者看来,这些特征看似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点:免疫系统受损或局部长期受刺激,是肛门癌发生的重要条件。
无论是病毒感染、烟酒刺激,还是慢性炎症,最终都会让局部组织变得脆弱,从而给癌细胞可乘之机。因此,预防的关键还是要从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和重视早期检查入手。
从数据角度来说,虽然肛门癌的整体发病率不算高,但一旦确诊,治疗过程并不轻松。早期患者通过手术切除或者放疗,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八成左右。
但如果拖到晚期,肿瘤转移,五年生存率会迅速下降到三成以下。可见,早发现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事后治疗。
医生也多次呼吁,出现不明原因的肛门出血或肿块,不要总觉得难为情,延误了时间才是最糟糕的。
同时,饮食和运动对预防也有积极作用。研究显示,高纤维饮食能够保持肠道通畅,减少便秘,从而降低肛门区域的慢性摩擦和炎症。
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越多,风险越低。而规律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体重,也间接降低肿瘤发生的概率。
相反,长期高脂高糖饮食,不仅会增加代谢负担,还会削弱机体免疫力,增加包括肛门癌在内的多种癌症风险。
总的来说,牛津大学的这项研究再次提醒大家,肛门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病,它和生活习惯、免疫状态、病毒感染都有密切联系。
那些有相关特征的人群,比如长期吸烟酗酒、免疫力低下、肛周慢性炎症的人,确实需要格外警惕。
不要因为害羞而拖延检查,更不要盲目轻信偏方。科学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才是真正能降低风险的方法。
最后,医生们也给出过一个现实的忠告:在日常生活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高危行为,做到定期体检。
尤其是有上述特征的人,更要提高警惕。毕竟,肿瘤的发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多年累积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能早点认识到风险,及时调整,很多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