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他帮客户用Agent替代了一半客服,客户直接把多余的席位砍了,他这边营收立马掉了一大块。
最近碰到个Agent行业的创业者,吐苦水说自己产品卖得越好,收入反而越惨。
原来他帮客户用Agent替代了一半客服,客户直接把多余的席位砍了,他这边营收立马掉了一大块。
说实话,这事儿不是个例,现在Agent行业火得很,但好多人还拿着SaaS时代的“尺子”算钱,结果算出一堆“伪ARR”,坑了自己也坑了投资人。
咱先说说SaaS那套逻辑为啥以前好用。
早几年做SaaS,比如Zoom或者Salesforce,都是按席位收费,用的人越多收的钱越多。
这逻辑能走通,是因为这些软件是帮人协作的,人多协作效率高,软件价值就大,而且多一个用户,成本几乎没增加。
之前听行业里人说,头部SaaS公司边际成本才占收入的5%,赚的都是纯利润,所以ARR(年度经常性收入)成了硬通货,投资人一看ARR涨就愿意投钱。
Agent不一样啊,它不是帮人干活,是直接替人干活。
你想,Agent每次调用大模型、查数据,都得给大模型厂商交钱,这成本是实打实的。
有个做Agent客服的公司,去年披露说大模型调用费占了营收的一半还多,这在SaaS里根本不敢想。
更有意思的是,Agent越好用,客户裁的人越多,需要的席位就越少,创业者这边收入就跟着降。
本来想靠“替代人类”当卖点,结果反而把自己的收入路给堵了,这事儿想想都觉得拧巴。
现在好多Agent公司为了融钱,把“伪ARR”包装得特别好看。
有的把一次性的实施费拆成12个月算成ARR,有的把免费试用的客户也算成签约,还有的把客户按需充的钱当经常性收入。
之前看有家公司吹自己ARR一年翻了倍,后来才知道,里面有四成是拆的实施费,真实的经常性收入根本没那么多。
这种“伪ARR”最坑的地方,就是看着赚钱,其实一直在亏。
就像开自助餐厅,按人头收固定门票,但客人每吃一口,你都得按市场价给供应商钱。
碰到能吃的客人,你收那点门票钱,还不够买食材的。
有个CEO跟我吐槽,说他们最活跃的客户,每个月调用Agent几百次,光给大模型的钱就超过收的席位费,这客户越活跃,公司亏得越多,哪是“超级用户”啊,分明是“超级负债”。
之前还有家公司,靠“伪ARR”数据融了一个亿,结果没过三个月,现金流就断了。
因为客户用他们的Agent替代了大部分员工,席位越减越少,收入跟不上,大模型的成本还一直在涨,最后只能裁员缩规模。
说实话,这种靠包装数据骗钱的模式,早晚得崩,投资人的钱扔进去就是打水漂。
那怎么才能看穿“伪ARR”的套路呢?我总结了几个点,大家碰到Agent公司可以多问问。
首先得看单客户的账本,别光听整体ARR,要问清楚每个席位每个月赚的钱,够不够覆盖对应的大模型成本,尤其是那些最活跃的客户,到底是赚钱还是赔钱。
要是对方支支吾吾说不清楚,那大概率有问题。
然后得看客户用了Agent之后,席位是增还是减。
本来想觉得Agent好用客户会加席位,后来发现根本不是,真好用的Agent会帮客户减人,席位自然就少了。
如果一家公司说自己Agent多厉害,客户席位还一直在涨,那要么是Agent没真替客户干活,要么就是在硬撑数据。
还有个简单的办法,看公司怎么收费。
要是天天说自己能“替代人类”“提升效率”,收费却还按人头算,这就矛盾了。
就像坐自动驾驶出租车,不按里程算钱,反而按车上坐几个人算,你说这合理吗?
现在也有聪明的公司在改路子,不按席位收费了,按成果算。
比如做数据分析的Agent,客户要一份能用的决策报告,就收一份的钱;做客服的Agent,解决一个工单收一个工单的钱。
有个公司这么改了之后,虽然ARR涨得没以前快,但毛利率上去了,客户也愿意续单,毕竟花的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说实话,Agent这行是个好赛道,但用SaaS的老办法肯定走不通。
投资人别再光盯着ARR看了,得看公司能不能靠成果赚钱,成本能不能控制住;创业者也别为了融钱硬凑“伪ARR”,把商业模式理顺了才是根本。
毕竟行业要长期发展,靠泡沫撑起来的繁荣,早晚得破。
与其在“伪ARR”里绕圈子,不如早点拥抱“成果经济”,这样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