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默沙东率先宣布关闭伦敦的研发中心,直接清场,所有业务打包回美国。紧接着,礼来取消了原定的生物技术孵化器项目。
本月,默沙东、礼来、阿斯利康、赛诺菲这几位国际大牌药企,前脚刚宣布投资,后脚就打包撤退。
不是因为英国天气太阴沉,而是因为政府那套药品返现政策——VPAG,把药企“整不会了”。
9月10日,默沙东率先宣布关闭伦敦的研发中心,直接清场,所有业务打包回美国。紧接着,礼来取消了原定的生物技术孵化器项目。
阿斯利康也不含糊,一笔2亿英镑的投资直接按下暂停键。15日,法国赛诺菲也加入“撤资俱乐部”。
英国政府近年来为了补贴NHS的医保开销,搞出来一个名叫VPAG的制度,意思是药企卖出新药以后,要按销售额返一部分钱给政府。
最开始大家还能接受,毕竟做生意嘛,有来有回。但到了2025年下半年,返还比例直接飙到32.2%。
药企一算账,卖100英镑药,就要交回去32英镑,这还不包括研发、税收、运营成本。这生意,谁还做得下去?
更何况,英国对新药的医保投入也不多。数据显示,英国仅有9%的医保预算用于新药,远低于日本的20%和西班牙的17%。
政府一边喊着要控制药价,一边又砍药品预算。药企不是慈善机构,赚不到钱,干嘛还要投钱做研发?
这波政策风向已经让不少药企选择“断臂求生”。艾伯维和礼来先后退出VPAS(VPAG前身)计划,BMS也取消了和NHS的34项合作。
辉瑞、阿斯利康、诺华这些巨头更是直接缩减或叫停在英国的研发项目。根据行业预测,如果返款率维持在20%以上,到2033年,英国可能会流失110亿英镑的研发投资。
更讽刺的是,英国本来手里是一副好牌。脱欧前,它是制药公司眼中的“欧洲跳板”:审批效率高、科研资源足、NHS体系强大,还有牛津剑桥这样的顶级高校。
但脱欧之后,这些优势统统打了折扣。审批效率下降,MHRA的全球排名从第6名掉到第18名,临床试验申请周期长达186天,是欧盟平均的两倍。
再加上欧盟人才流动受限,跨国科研团队难组建,英国的“黄金地段”变成了“施工现场”。
更大的问题在于政策走偏。2024年底,英国政府把VPAG返款比例提升到23.5%,远高于全球平均的7%,是法国的4倍。
这操作,就像是游戏里把难度调到地狱模式,还禁止玩家用道具。结果很简单:没人玩了。而且,这种“控价控到极致”的政策,最终伤害最大的,不是药企,而是患者。
比如HER2靶向药DS-8201,因为价格分歧没能进入NHS体系,尽管它已经被ASCO、NCCN、ESMO等国际权威机构推荐。
还有礼来的减肥药Mounjaro,直接在英国涨价170%,把“政策失衡”的问题暴露得一清二楚。
短期来看,政府药品支出确实降了点,账面上看起来“挺美”。但实际上,2021年到2023年,英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外资直接投资暴跌了58%。
药企撤了,患者用不上新药,政府也失了产业信任。这是一场“三输”的局面。
英国科学大臣虽然在近期表示,政府有意修复与制药企业的关系,扭转NHS药品支出连续十年的下滑趋势。
但政策滞后,产业信心已经受损,想“回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控药价没错,但不能控到让企业连锅都卖了。
资本不是义工,它只会流向更高效、更友好的市场。英国这波操作,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别为了短期预算,把长期产业基础给掏空了。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