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改变了盛世大唐的国运,也改变了古代中国的进程。我们对这段历史都已经很熟悉,都知道出现过哪些有名的历史人物,发生过哪些著名的战役。但这场动乱的发生,这段历史的发展,并非只有那战火正酣的八年而已。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改变了盛世大唐的国运,也改变了古代中国的进程。我们对这段历史都已经很熟悉,都知道出现过哪些有名的历史人物,发生过哪些著名的战役。但这场动乱的发生,这段历史的发展,并非只有那战火正酣的八年而已。
翻开这本厚厚的《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将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晰深入,我才明白,这段历史还有很多细节和真相,都被人们忽视或误解了。
历史本属文科,但如果以理科思维来分析和讲述历史,会是什么样?两位作者张诗坪和胡可奇以理科思维来解构历史,在史料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引入大量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将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社会经济形式和军事布局、战乱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战役现场等细节一一拆解还原,读起来酣畅淋漓。
书中跳出学术化的窠臼,以数据和事实说话,通俗生动地再现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为我们打开一个观察历史的新视角,犹如回到历史现场,看大唐王朝的朝堂风云和战争局势变幻,也改变了以往对一些人物的刻板印象和传统评价。
这里面出现的人物不是简单的正与邪、好与坏,而是具有多面性。他们的所作所为有着复杂的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局势,影响历史的发展。
安史之乱的发生,都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大“反派”的错吗?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大唐王朝的统治就已经出现了问题:皇帝怠政与奸臣当道,疲于应付西北的吐蕃和契丹的侵扰,出兵西南的南诏,河北地区的赋税压力,人口管理的缺失,货币经济的危机,等等,藩镇坐大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所在。
饱受诟病的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大“奸臣”,真的是无用的吗?为了解决唐帝国的人口隐户和赋税收入问题,他们强势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唐修修补补,在当时确实解了唐玄宗的燃眉之急,军费得以落实,边境的防护得以维持。
杨国忠并非是个依靠杨贵妃上位的无能之人,而是有一定的执政水平。但也正因为他跟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激化,直接推动安禄山走上叛变之路。
安禄山也并非是个没文化没智谋的大老粗,他在前期的隐忍蛰伏和后来叛变之时的果断狠辣都证明了他的才干和智慧,如起兵之时选定的战略方向和路线,初期派出斩首小分队闪电式斩杀太原守军、杨国忠心腹杨光翙以决后患。
内忧外患之下的大唐王朝,即使没有在此时遭遇安史之乱,也会在某个时候陷入动乱。借兵回纥打败了叛军,但也而导致了后来的藩镇割据,这似乎是一种命中注定的历史轮回。
来源:菲菲谈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