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发布深化集体林改最新成果 “十变”透视改革路径激活万重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6:57 1

摘要:9月23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林业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皓聚焦江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十变”,向媒体记者介绍了改革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现江西通过机制创新、政策供给和价值转化等改革路径,激活山林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山区群众共

9月23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林业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皓聚焦江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十变”,向媒体记者介绍了改革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现江西通过机制创新、政策供给和价值转化等改革路径,激活山林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山区群众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自2023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把江西列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林改四问”,坚持“放活山权、激活林区、谋活利民”思路,创新构建“林长+林改”工作机制,攻坚克难,形成10多项全国首创经验,为全国林改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西样板”。杨皓在新闻发布会从“十变”视角,详细解读了深化集体林改在三权分置、放活经营、保障收益、强化服务、产业带动、价值实现等方面取得的系统性成果。

林农心态之变—“担心”变“放心”。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地延包试点,创新“八步工作法”,对承包期不满10年的林权提前延包30年以上,全省完成延包合同873.74万亩,占比74.4%。建立林权管理服务系统和数据库,化解历史遗留问题44.56万宗,并与自然资源部门协同实现林权登记便民利民,目前,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6.34万本,让林农吃下“定心丸”。

社会资本之变—“隔山观望”变“进山入林”。在全国首创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破解非木质利用收益、公益林补偿收益、合作收益等确权难题,使其可流转、可交易、可融资,成为全国较为成熟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典型。目前已颁发收益权证2301本,面积90.02万亩,发放质押贷款12.67亿元,有效吸引了社会资本“进山入林”。

经营规模之变—“小山”变“大山”。实施适度规模经营省级财政奖补政策,对新增流转林地每亩奖补60元,对示范性家庭林场、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专项补助。鼓励通过入股、合作、托管等方式推进经营权流转,破解碎片化经营难题。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成为了林业经营新型矩阵,全省已培育规模经营主体5988个,流转林地3100万亩,占全省林地的20%。

采伐管理之变——“复杂繁琐”变“有的放矢”。在全国率先优化林木采伐方式,采取告知承诺制审批、按面积审批、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和创新松材线虫病除治方式等措施,赋予林农更大自主权。2025年1-8月,集体林采伐量24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同时,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强化“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确保“放有温度、管有尺度”。

公益林利用之变—“生态禁地”变“绿色沃土”。在全国率先出台优化调整公益林政策,在生态区位不重要、生态状况不脆弱的公益林中,选择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的林地调出公益林范围,培育大径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创新“三定两库”区划方式。全省共调出公益林51.96万亩,合理利用林下空间487.8万亩,用于发展大径材培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广袤山林迸发出勃勃生机。

国有林场角色之变—“动力不足”变“活力迸发”。创新国有林场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国有林场+村集体”“国有林场+民营林场”“国有林场+合作社”“国有林场+农户”等多种联营模式,示范带动集体林发展,累计带动集体林参与联营面积达910万亩。万载、湘东、安远等16个县创新出台国有林场差异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了国有林场内生动力。

基层服务之变—“转隶弱化”变“整合优化”。在全省70个县(市、区)组建林业服务中心,30个县(市、区)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林业专岗,明确专人专岗承担林业服务工作,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林业基层服务体系,打通了服务林农“最后一公里”。

产业格局之变—“星星点点”变“串珠成链”。构建“3+N”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三大产业,同步培育木竹加工、香精香料和森林旅游等N个特色产业,推动“一县一业一品”。全省建成林业特色产业园15个,森林可持续经营产业示范带37条,发展油茶林1693万亩、竹林1765万亩、林下经济3979万亩,林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利益链不断延伸。全省林业总产值达7130亿元,同比增长9.7%,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林业为林农带来人均可支配收入3031元,同比增长5.6%,林业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山区群众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金融支持之变—“靠山吃山”变“点绿成金”。创新林权抵押、收益权质押及特色保险等“一行一品”绿色金融产品。累计发放林权贷款393.72亿元,各类林业保险投保面积1.4亿亩,全国率先建立林权收储担保机制,筹措收储资金13.67亿元,收储碎片化林权178.65万亩,让“青山”可估值,“绿产”可融资。

生态产品价值之变—“静态无价”变“动态有价”。开发CCER及地方公益性林业碳汇项目,256.54万吨CCER项目全国公示。依托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在34个县创建林业生态产品“交易场景”,引导林权、碳汇等进场交易,累计交易额达150亿元,实现从“卖木头”到“卖碳汇、卖健康、卖风景”的跨越。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