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这么多“超”,“超”来“超”去为哪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7:05 1

摘要:湖南“湘超”、四川“川超”、青海“青超”、广东“粤超”等省级联赛相继跟进,呈现出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

湘伴导读:

“苏超”之后,全国各地都“超”起来了。

湖南“湘超”、四川“川超”、青海“青超”、广东“粤超”等省级联赛相继跟进,呈现出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

家门口办赛事,网友们也高兴得像过年。社交媒体上爆梗频出、互动不断,无形中宣传着各地特色、展现着城市形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成这类民间联赛“遍地开花”?赛事之“火”又能烧出哪些乘法效应?

民间联赛为什么这么“热”?

因为好玩、好笑、好参与。

观众席上,从不缺少创意,地域文化梗更是层出不穷。

在“苏超”联赛中,常州队因连续四轮失利且零进球,遭遇网友“削字减笔画”。从“常州”变成“吊州”,最后一步步成为“巾州”,甚至被调侃再输下去就成“丨州”了。

网友为常州队每场失利设计了一个笔画递减的演变链。图源 网络

徐州是刘邦故里,宿迁是项羽故里,网友们给两城的较量冠以“楚汉争霸”名号,淮安网友神补刀:“没有韩信帮忙,刘邦能赢?”

“蒙超”因为“十二铁骑互不熟悉”而走入大众视野,网友们围观一番后,一锤定音“踢完了重新分地”“赢了奈曼给赤峰,输了敖汉给通辽”。

“湘超”赛场上,“十三个充电宝”在“战长沙”方面显得尤为团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长沙第十四”的口号刷屏网络。

“汉超”赛前的“嘴炮局”热闹非凡,“谁赢谁是市中心”“谁输谁是外马”等充满武汉特色的话题飘红。赛场上,一句“蒜鸟蒜鸟,你踢不赢我的”,自信与调侃并存,成为比赛之外的名场面。

“粤超”初初点燃战火时,网友给其量身定制了一场“土客械斗”,试图让广府、客家和潮汕这广东三大民系切磋出火花。但粤东西北的网友果断“抱拳告辞”,说“我们在珠三角眼里,是避之唯恐不及的穷亲戚”。

网友们在造梗、玩梗、传梗的过程中,无形中搭建了一个与实体赛场并行、甚至更加热闹的“虚拟主场”。

这些充满智慧的幽默,不仅是赛场边的“解压阀”,更筑起一方情感共鸣的“宣泄场”。人们借梗抒怀,让足球成为集体情绪的自然出口。

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湘伴君印象极为深刻。江西樟树市足球协会主席罗轶坤听说“赣超”宜春队主场要落户樟树市时,担心上万人的体育馆没多少人“捧场”,就组织了一批球迷去“撑场面”。谁也没料到,最后场馆“人满为患”,“撑场子”的球迷都显得有些“多余”。

镜头对准之处,球迷们的真情流露也是最佳佐证——几十岁的大哥,泪洒观赛席;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举着同一张横幅高歌;带着孩子的父母,把孩子架在肩头,稚嫩的脸庞上满是兴奋……

“湘超”观众席。图源 新湖南客户端

前段时间,湘伴君在一档访谈节目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大多是活在未来的。”意指我们常怀忧患意识,总是走一步想三步,往往忽略了眼下的快乐。

现在看来,中国人并非不松弛、不浪漫,只是没有被戳中那个“敏感点”。

幸运的是,民间足球成了这个开关。它不仅点燃了赛场,更点燃了普通人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让我们在奔跑与欢呼中,触摸到真实的、活在当下的快乐。

一把“火”能烧出哪些乘法效应?

最直接的火光,是城市的集体“出圈”与“亮相”。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蒙超”。当“十二铁骑”的故事在网络上流传,内蒙古在许多人心中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地理名词或草原风光的代名词,更平添了一份豪迈、幽默与接地气的现代活力。

这种形象的刷新,柔软,却有力量。

同样,“粤超”起步时,被本地网友调侃为“整得跟高岭之花似的”。这种略带叛逆的评价,反而激发了更多人的好奇心,形成一种“黑红也是红”的传播效应,让联赛在争议中攒足了初始声量。

而真正让这把“火”持续燃烧的,是民间联赛背后悄然延展的微型产业链。

它远不止于球员在场上的奔跑,更串联起赛事策划、场馆运营、媒体转播、广告赞助、周边开发、青训派遣、体育康复等一系列环节,织成一张就业与商业的活络网络。

“湘超市集”。赛事组委会供图

据新华日报数据,“苏超”爆火后,“叫南哥”赛事主题帆布袋,销量突破3000件;“恐龙妹妹”IP玩偶,在常州中华恐龙园预售阶段即获得超万份订单。

主客场制度的推行,意味着球迷会产生跨城市的流动,也在无形中拉动“足球旅行”与“周末经济”。

比如,郴州以“湘超”为纽带,将赛事与25家热门景区、3条特色线路、760万元消费券深度绑定。

9月20日比赛当天,郴州市体育中心周边酒店迎来“满房潮”,各“第二现场”人气爆棚,就连街边的冷面摊位都销量翻倍。

比即时收益更深刻的,是民间联赛催生的城市间新型“竞合关系”。

哪个城市联赛的上座率最高、球市最火爆?哪个城市的球迷文化最具创意、组织最有序?哪个城市在赛事商业开发、社区参与方面做得最成功?

这些不再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已然成为衡量城市活力与软实力的隐形赛道,激发着城市管理者与民间社会的集体荣誉感。

在上座率的“竞赛”中,各城市纷纷亮出绝活:有的优化交通,开设赛事专线;有的深耕体验,引入特色美食、设置打卡点,有的甚至邀请本土文化名人担任赛事推广大使。

这场你追我赶的竞争,本质上是“以赛促建”的良性循环,倒逼城市不断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将赛事运营与城市文化、民生服务深度结合。

而“合”的智慧同样清晰。发展较早的“苏超”“川超”“湘超”“赣超”,其经验成为后来者的“样板房”。城市间通过交流学习、举办区域性联赛,共同做大民间体育的生态蛋糕。

竞争激发活力,合作抬升水位,这正是“竞合”关系的精髓所在。

球是圆的,寓意无限可能;“火”是热的,它烧热了城市的新名片,烧活了微观的经济脉络,更烧出了一条在比拼中学习、在合作中共赢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文丨曹茜茜

编辑丨王姚冰

一审丨曹茜茜

二审丨邓晶琎

三审丨唐 婷

来源:湘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