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亿美元赛道!中国人形机器人狂揽订单,特斯拉V3惊艳亮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7:01 1

摘要: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预计到2050年规模将达到5万亿美元。届时全球机器人数量可能超过10亿台,相当于每七八个人就拥有一台。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预计到2050年规模将达到5万亿美元。届时全球机器人数量可能超过10亿台,相当于每七八个人就拥有一台。

今年以来,中国相关概念股已上涨92.3%,明显跑赢大盘。这一趋势是否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正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并将重塑未来的经济格局?

1

当许多国家还在研究人形机器人时,中国已经将其投入实际使用。国内企业已获得近10亿元订单,其中智平方公司签下5亿元合同,计划三年内为一家半导体显示工厂配备1000台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目前在汽车制造、药品仓储等环节工作,效率达到人工的70%,预计明年可提升至90%。

政府通过1870亿元的产业基金支持发展,北京、上海等城市目标在2027年前建成完整产业链。

市场价格方面,宇树科技已将机器人单价从9.9万元降至3.99万元。该公司即将申请上市,若成功将成为行业重要标杆。

这表明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在从试验阶段走向实际应用。

2

如果说中国在商业化落地方面走在了前列,那么特斯拉则在技术创新上树立了新的标杆。马斯克最近在All-In峰会上公布的Optimus V3机器人,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传统认知。

Optimus V3最令人惊艳的,是它那双“比人还灵活”的手。它不再是简单的机械抓手,而是能够做出与人类相似的精巧动作,无论是拿起一个脆弱的杯子,还是拧紧一个细小的螺丝,都显得游刃有余。

这背后,是特斯拉从零开始,重新设计了电动机、齿轮箱和电子系统,甚至采用了模仿人类肌腱的设计,让机器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精密度。

但这并非简单的硬件堆叠。

特斯拉给Optimus V3装配了一个“超级大脑”——一个能够同时处理视觉、触觉和平衡感的神经网络。这套系统就像人脑一样,能够边干边学,通过不断地与现实世界交互,积累经验,提升技能。

更令人称奇的是特斯拉独特的“学习机制”。

当一台Optimus V3在现实世界中进行一天训练时,成千上万的虚拟机器人在电脑中就能同步进行好几个月的模拟学习。第二天,这些“虚拟经验”可以直接“下载”到实体机器人身上,极大地加速了机器人的学习和进化速度。为了支撑这种强大的智能,特斯拉新一代芯片的算力比老款提升了40倍。

尽管Optimus V3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预计2025年底只会生产几百台,但马斯克已经明确表示,V3是“适合批量生产的正确设计”。到2026年,特斯拉计划开足马力进行量产,并预测当年产能达到100万台时,单台生产成本有望被压低到2万至2.5万美元左右。

这个价格,将彻底改变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格局,让它不再是少数实验室的昂贵展品,而是能够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的普及型产品。

3

在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你追我赶的同时,韩国也不甘落后,正以一种“急行军”的姿态奋力追赶。面对这个可能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未来产业,韩国政府和企业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决心。

韩国政府设立了规模达150万亿韩元(约1080亿美元)的专项基金,明确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列为重点投资方向。

企业方面,现代汽车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并计划在美国建设年产能3万台的机器人工厂。三星则依托其在电子制造和半导体方面的优势,逐步构建机器人软硬件系统。

目前,韩国机器人已应用于工业场景,如Rainbow Robotics公司的机器人在仓储物流中承担搬运任务。虽然韩国在订单规模和技术影响力上暂未达到中美水平,但其在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基础,有望帮助其在机器人核心部件与系统集成方面形成特色。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积极,韩国机器人相关指数今年已上涨29.1%。于不少国家。

4

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初步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通过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正推动机器人商业化应用;特斯拉凭借技术创新与算力优势,不断突破性能极限;韩国则利用资本与制造能力加速跟进。

机器人技术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发展,其成本将逐步降低,能力不断增强,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养老服务及家庭日常等领域。这场技术竞赛的关键,在于谁能率先制造出成本更低、智能化程度更高、功能更全面的机器人产品,从而在全球数万亿美元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纵观历史,如同宋代中国通过普及活字印刷术推动了知识传播与社会进步,当前各国在机器人技术上的竞争,最终将促使技术普惠全人类,深刻改变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