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名师工作室联动送教,中国画“秋色”课堂点亮乡村美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7:03 1

摘要:“把中国画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送教到乡村学校,这个做法意义非凡,其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让学生享有了优质的艺术学习,你看课堂里学生的水墨作品个个洋溢童趣的创意,学得开心质量又那么好,这是很好的美育体验;二是上课的每位教师精心备课与展示交流,提高了中国画课堂教学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金蓓(义乌市宾王小学)

“把中国画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送教到乡村学校,这个做法意义非凡,其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让学生享有了优质的艺术学习,你看课堂里学生的水墨作品个个洋溢童趣的创意,学得开心质量又那么好,这是很好的美育体验;二是上课的每位教师精心备课与展示交流,提高了中国画课堂教学专业水平;三是嘉兴义乌两大工作室聚焦在一起,扩大了地区之间美育成果交流,这是‘1+1>2’的区域联动,今后可以经常搞……” 义乌市教育研究院培训部主任余金华在午间交流时,兴致勃勃充分肯定2025年9月19日在义乌市鹤田小学举办的2025“人间秋色”中国画创作与欣赏教学送教活动。

该活动由义乌市中小学美术刘智永工作室、浙江省曹建林名师网络工作室联办,其旨在通过浙江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感知、理解、超越:审美视角中国画欣赏“三重境”教学研究》的科研创新课送教乡村,让那里的学生及时享有最新的科研成果,获得高质量的艺术课学习体验,放飞美的心灵。

活动上,义乌市教育研究院培训部主任余金华、副主任陈丹以及分管工作室的吕华、宋飞燕、美术报社会美育中心主任黄俊娴以及浙江省特级教师曹建林、义乌市中小学美术刘智永工作室主持人刘智永、义乌市鹤田小学王毅校长等领导专家和嘉义两地名师工作室成员30余人参加,活动分教学展示、专家点评、专题讲座以及活动总结四个环节展开。

教学展示:秋味课堂,浓浓淡淡童趣足

本次活动最受益的、最开心幸福的,当属学生。上午下午一共带来四节充满秋味的中国画赏创好课,这让他们视野拓新,笔墨蓬松。

陈玉婷执教《彩墨之秋——榴韵传情》欣赏课程

赏析作品:潘天寿《石榴》

教学现场

学生课堂作品

活动首先由浙江省、义乌市精品课程获得者、义乌市中小学美术刘智永工作室成员、义乌市东洲小学的陈玉婷老师带来《彩墨之秋——榴韵传情》一课。课前以趣味笔墨游戏开场,较好激发学生水墨学习兴趣。课堂围绕石榴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等环节,观察石榴的形、色、意,并分组实践勾线法、没骨法等传统绘画技法,生动展现石榴的各个部分。学生还通过与“AI吴昌硕”对话,深入理解画家情感表达。最终,学生自由创作,将自己对石榴的具身感知、对秋天的灵性感悟融入画作,深刻体会中国画“写心传情”的艺术理念,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悟、悟中创。个性各异、秋意浓浓的学生水墨作品,令观课专家和老师啧啧称赞!陈老师的课堂不仅传授技法,更启发学生用艺术表达情感,为美术教育注入活力与创意。

马思杭执教《水墨江南》欣赏课程

赏析作品:吴冠中《双燕》

教学现场

义乌市美术优质课获得者、义乌市中小学美术刘智永工作室成员、义乌市宗泽小学马思杭老师的《水墨江南》以黑瓦白墙为线,串联起学生的乡土情怀。马老师用一首童谣,唤醒了孩子们的江南记忆,引导学生感受民居的朴素与古雅。又从吴冠中的“意”忘“形”的美学法则切入,引出画家吴冠中对此词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这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境界,进而介绍吴冠中及其作品《父爱之舟》的背景,播放义乌秋季景色的摄影图片,教师以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并提问:“如果用水墨表现秋天,你会怎样画?”自然过渡至吴冠中的江南秋景作品。结合《秋》《父爱之舟》《双燕》等作品欣赏,体味作品内涵,获得秋意江南水墨表现的灵感、智慧。结合课堂小练笔,每位学生恣意用笔,大胆表现,自由运用点、线、面等元素,结合水墨浓淡变化,表现自己心中家乡的秋天江南水乡印象。

学生课堂练笔

钟叶红执教《鹊华秋色图》欣赏课程

赏析作品:《鹊华秋色图》赵孟頫

嘉兴市学科带头人、曹建林名师网络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平湖市东湖小学钟叶红老师在其《鹊华秋色图》一课中,带领孩子们一起展开“鹊华秋色图”探寻秋天的秘密,感受画卷里藏着的悠悠思乡情。课堂中,孩子们与元代赵孟頫的传世名作《鹊华秋色图》展开“零距离”对话。通过“找一找”“排一排”“摆一摆”“评一评”等互动环节,孩子们逐步深入理解该画的创作背景、构图特征与色彩运用,在古典艺术之美中感知秋意与乡愁。同时,课堂还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孩子们借助AI绘画工具,将家乡义乌的自然风光转化为水墨风格画作,并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优化建议,在虚实交融中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整堂课以古画为起点,贯穿古今,延伸至未来,引导孩子们以批判性与思辨性的视角,探讨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与边界,展现出前瞻性的美育创新模式。

教学现场

学生AI作品

何晓丹执教《万山红遍》欣赏课程

赏析作品:李可染《万山红遍》

教学现场

义乌市优质课一等奖、论文一等奖获得者、义乌市中小学美术刘智永工作室成员、义乌市秦塘小学的何晓丹老师执教《万山红遍》一课。她以 “由微至宏,双线并行” 为思路,引导学生从墨线入手,在感受中国画作品笔墨与意境中,全面提升审美感知能力与文化理解素养。课堂从一根富含变化的墨线开始,逐步扩展到一棵树、一片林,最终引领学生纵览《万山红遍》的磅礴全貌。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欣赏路径,犹如“解剖麻雀”,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与意境营造。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艺术技法”与“文化意境”两条主线,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线条、墨色、构图等形式美的欣赏方法,更引导他们体会作品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情感,实现从“形”到“神”的审美跨越。整堂课注重学生主体,通过 “眯眼看”、小组合作等方式,从山、水、林、屋等角度解构作品,提炼红色的象征意义,使学生体会到画作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情感。

专家点评:秋意点亮,点点滴滴意味深

四节课之后,美术报社会美育中心主任、浙江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理事黄俊娴应邀就教学作点评 。

黄俊娴作教学点评

她充分肯定了此次中国画创作与欣赏的教学活动,聚焦“人间秋色”,选题很应景,能满足特定时节情境下生活探索与艺术学习的需求。而且每节课结合名作欣赏展开,体现了“以大美名作育美好心灵”的艺术课改方向。

在点评中,她认为钟老师的课以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欣赏为要义展开,教学内容体系完整,从作品基础信息、体裁规格到情感传递层层深入,并延伸至实践应用,结构清晰。课上注重细节拆分与互动设计,通过绘画技巧解析、画面赏析及趣味教具的模仿体验,有效降低学习门槛,激发学生兴趣。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融合AI创作与传统艺术,拓展审美维度,提供现代语境下的落地实践方向。本课若能增加互动与体验的教学设计,如皴法技巧的简单工具微体验,会更有灵动感。

而何老师的课《万山红遍》则在教学中要强化视觉性,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在讲解的时候用一些高清图的分解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观察其中的肌理,或者用PPT动画展示一些水流的线条的细节动画增强视觉感染力。单靠语言的感动,让学生去代入画面会比较困难,所以可以借助动画、沉浸式观察等增加画面的读图方式。对于绘画中的技法概念的理解,比如“计白当黑”,“丰碑式构图”等这种概念可以溯源一下它的来源,帮助学生理解。这节课,还可以采用简单的朱砂红、墨色去尝试表现近山远山的色彩层次感,线条勾勒瀑布直线的这种亲身体验,学生会更喜欢。

专题讲座:秋果分享,高高低低满箩筐

美育要共富,学生要享有更多像以上一样优质的美术好课,其关键需要做好“强师”这个研修的功课。为此,两个工作室分别推出一个讲座,以达成分享课题研究成果,引领研究深入,带动更多研修老师成长的工作室研修活动目的。

李艳霞 讲座 《从人间秋色到曲项天歌》

论文案例10多篇省级刊物发表者、义乌市中小学美术刘智永工作室成员、宾王小学李艳霞老师以《从人间秋色到曲项天歌》为题,分享了该校以骆宾王《咏鹅》和本土文化为载体的美育实践。课程从“人间秋色”的自然与诗意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秋日鹅群、秋水波澜等实景,感知季节变迁中的色彩、形态与意境之美,进而延伸至“曲项天歌”的文化表达。

学校构建了“鹅之形、鹅之意、鹅之歌”单元课程,融合版画、立体造型等艺术方式,推动学生从观察感知、文化理解走向策展创造。以赏秋景捕捉“鹅形”,以经典解读与在地故事深化“鹅意”,最终通过小组策展和特色展览实现“咏鹅向天歌”的当代转化。课程注重任务驱动与多元评价,在真实美育情境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创造力,为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提供了切实路径。

曹建林 讲座《双新视野下中国画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人类社会正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国家基础美术教育质量监测专家、浙江省曹建林名师网络工作室导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嘉兴市实验小学曹建林的专题讲座,以中国现当代画家吴冠中、未来学大师托夫勒的两句话谈起,以《新视野下中国画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为题,围绕“新课标新欣赏理念、新教材新欣赏问题、中国画新欣赏方式”三个篇章,结合新颖的观点和创新的课例加以推开。

围绕“新课标新欣赏理念”这个议题,他认为: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其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当努力传承与振兴之。做好做强中国画教学有助于践行《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这次课标在欣赏教学中新增了“身边的美术、中外美术简史”两大新的欣赏任务,是一大创举,并就各学段欣赏教学的学习任务、教学策略、学习活动作了很好的建议。但是在具体的新教材编写上,有的出版社弱化了中国画欣赏教学的比重,甚至在一二年几乎等于零,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其在三年级之初又突然一下子以所谓的主题单元方式,集中欣赏较多的中国画名作、外国名作,这有违“美育浸润”逐步渗透、润物无声的艺术欣赏学习规律的。他认为:某些新教材在中国画欣赏的学段安排与单元设计上存在欠妥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刻板地用这样的教材去教。聚焦“中国画新欣赏方式”,他主要结合6个课例,向大家介绍聚点探秘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跨学科深度学习、监测融合式学习、具身探究式学习等新颖学习方式,并勉励大家多在课堂教学中,将“国之瑰宝——中国画”的欣赏教学做有趣、做深入,并做向未来。

曹特的讲座,清新幽默,听之令人有“硕果累累”的丰获之感。

活动总结:秋风送爽,来来去去为共富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义乌市第五届中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导师、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校长、书记刘智永做总结讲话

活动最后,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义乌市第五届中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导师、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校长、书记刘智永为本次活动做总结讲话。他感谢曹特为本次活动做了“人间秋色”主题的创意策划,这着实让本次活动充盈起诸多的获得感。那份获得,有学生的,分享老师的,观摩老师的,还有作为工作导师、课题负责人的自己。他觉得:四节好课,二个讲座,一项点评,为炎热的教育时空,注入一股“静悄悄做课堂教学研究”的磅礴清新凉意,从而可以带动起我们的一线教师更好地共富向未来。最后,他特别感谢美术报少儿美育读本主编黄俊娴老师为本次活动做的教学点评,使本次活动走向高潮,获得圆满成功地完成。面向未来,他希望大家继续围绕省级课题,深入探索中国画创作与欣赏这个议题,寻找新的研讨选题,孵化新的美育好课,持续深入地开创新的研讨研修成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