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化,如璀璨星河。古代文人墨客借诗词抒怀,寄情于山水之间。王维心中有自然之美,所以笔下有“(1)________,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苏轼心中有豁达之态,所以在中秋佳节能吟出“(2)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感悟;范仲淹心中有家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学校各班级将开展“诗韵润心田,经典永流传”文化主题活动,请你和小乐同学一起准备参与吧。
【颂经典诗词】
1. 在诗词朗诵会上,小乐收集了以下诗词名句,请你根据提示补全内容。
中华文化,如璀璨星河。古代文人墨客借诗词抒怀,寄情于山水之间。王维心中有自然之美,所以笔下有“(1)________,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苏轼心中有豁达之态,所以在中秋佳节能吟出“(2)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感悟;范仲淹心中有家国之忧,所以在岳阳楼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3)________”的千古名句;刘禹锡心中有进取之志,所以能唱出“沉舟侧畔千帆过,(4)________”的乐观旋律;龚自珍心中有报国之情,所以即便辞官也愿“(5)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陆游心中有爱国之念,就连梦中也不忘“(6)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案】 ①. 大漠孤烟直 ②. 人有悲欢离合 ③.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⑥. 夜阑卧听风吹雨
【寻经典之源】
小乐同学还准备了发言稿,请阅读他的开场白,再一起优化内容。
在悠悠华夏文明的广袤苍穹下,经典仿若熠熠生辉的星座。诗词,无疑是其中夺目的星宿。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情郁于中/忧心忡忡),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吞山河/气势汹汹),我们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心灵深度碰撞,得以窥探他们波澜壮阔的精神天地。
散文,亦是经典园林中的奇葩。《爱莲说》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圣境,让那莲花的清雅卓绝之姿深植人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凭借着质朴且满含童趣的笔触,重现了那段缤纷多彩又略带青涩的年少时光,引得诸多读者沉湎其中,回味悠长。
传世经典著作里的角色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经久难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他火眼金睛识破妖魔guǐ计,挥舞金箍棒一路降妖除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她葬花寄情,以柔弱之躯对抗命运的无常,那sù sù而下的花瓣与潸然而下的泪珠,交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悲歌。
2. 文中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你帮选出正确的一项
A. sù 鬼 漱 xián B. xiù 诡 簌 xián
C. sù 鬼 簌 xuán D. xiù 诡 漱 xuán
3. 文中有两个空缺处需选择合适词语,你觉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情郁于中 气势汹汹 B. 忧心忡忡 气吞山河
C. 情郁于中 气吞山河 D. 忧心忡忡 气势汹汹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写出修改意见。
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答案】2. B 3. C
4. 将“豪情壮志”后的分号改为逗号
5. 把“沉湎”改为“沉浸”
【说经典形象】
6. 小乐收集了经典作品中几个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资料,阅读文本后,请完成题目。
材料一:
A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他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臊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选自《水浒传》
材料二: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B,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三:
自此C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书。选自《儒林外史》
(1)请你写出材料中三个人物的姓名。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2)请你从上面材料写到的A、B、C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推荐语,把他推荐给大家。
要求:至少用两个词语点评人物性格特点,并至少写出一个相关的故事情节。
我把________推荐给大家,因为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这在________的情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答案】(1) ①. 鲁智深 ②. 毛泽东 ③. 王冕
(2) ①. 我把鲁智深推荐给大家 ②. 嫉恶如仇 ③. 粗中有细 ④. 这在“拳打镇关西”的情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鲁智深得知金氏父女被镇关西欺负,怒不可遏,三拳打死镇关西,体现了他嫉恶如仇;而他打死镇关西后,假意说镇关西诈死,慢慢离开,又体现了他的粗中有细。(每一项1分,共4分,下同)
我把毛泽东推荐给大家,因为他具有高瞻远瞩、睿智英明的性格特点,这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带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展现出他对革命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我把王冕推荐给大家,因为他具有勤奋好学、不慕名利的性格特点,这在“拒绝做官”的情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王冕自学成才,画得一手好荷花,但他拒绝了官府的邀请,不愿入朝为官,选择隐居山林,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性。
【用经典对联】
7.“经典对联我来赏”活动中,小乐收集到了以下对联。
A.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B.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C.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D.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1)上述对联,所咏对象均在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过。其中咏欧阳修的是________,咏诸葛亮的是________。(填句前字母即可)
(2)上述对联中,你最喜欢哪一副?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 ①. B ②. C
(2)示例一:我最喜欢A联。理由:此联对仗工整,高度概括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词坛的卓越成就,“一门父子”点明家族关系,“三词客”突出文学领域,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进一步强调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涵盖唐宋两代文学大家,短短数字尽显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灿烂,让人对这些文学巨匠肃然起敬。
示例二:我最喜欢B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此联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上联感慨欧阳修虽已离世多年,但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影响依然存在;下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巧妙地化用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语句,让人联想到醉翁亭的清幽美景以及欧阳修当年在此与民同乐的情景,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怀念和对其作品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我最喜欢C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短短十个字,就精准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志向和他的文学爱好。《出师表》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而《梁父吟》则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情怀,此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很好地突出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示例四:我最喜欢D联。理由是:此联通过“质而绮,真且醇”准确地概括了陶渊明诗歌质朴、纯真的特点,“樽中酒,篱下诗”形象地描绘出陶渊明饮酒作诗、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陶渊明高尚品格和独特文学风格的赞美,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陶渊明在东篱下饮酒赋诗的情景,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8. 活动结束后,学校校报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请你完善。
①近日,学校各班级成功举办了“诗韵润心田,经典永流传”文化主题活动。②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同学们③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今后能多举办此类活动。
请将报道中第②句的三个语句正确排序填写在横线处(填句前字母即可)。
A.在文学名著中挖掘智慧 B.以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素养 C.在经典知识里探寻传承
【答案】A、C、B
二、阅读与鉴赏(41分)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点明了时令和地点,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暗示了边境局势紧张。
B. “朔云边月满西山”描绘出一幅静态的画面,寒云冷月笼罩西山,渲染出边境的宁静与祥和。
C. “更催飞将追骄虏”中的“更催”二字,刻画了主帅果断刚毅的形象,传达出战事紧迫的信息。
D. 尾句“莫遣沙场匹马还”运用强烈的语气,表达了全歼敌军的决心,展现出豪迈的战斗精神。
10. 这首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写了边塞的景象,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 B 10. 《军城早秋》通过写秋风、朔云、边月等景象,以及“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诗句,表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爱国热情和必胜信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然也描写了边塞的奇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主要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过天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还会稽”中“东”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向东”,与《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的“山”用法相同。
B.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中“行”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经过(时间)”,今义多指“行走”,与《桃花源记》“复前行”的“行”含义不同。
C. “皆寂不闻人声”省略主语“佛寺”,与《小石潭记》“影布石上”省略介词“于”的语法现象不同。
D. 本文选自秦观《淮海集》,而《湖心亭看雪》出自张岱《西湖梦寻》,两文均以西湖背景,但前者为小品文,后者为游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
B. 文中描写了月夜山林的静谧,“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渲染出一种凄凉氛围。
C. 作者在龙井亭品尝泉水,感受着自然之美,觉得这里几乎不是人间能有的境界。
D. 文章结尾写作者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才返回,表明他与朋友相聚的愉快。
1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出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对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自A普宁B凡经佛寺C十五D皆E寂F不闻G人声
14.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资料卡:
霁:①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怒气消除;③晴朗。
15. 本文中“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一句中“策杖”的行为,让我们联想到《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的情景。请简要分析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人物心境有何不同。
【答案】11. D 12. B
13. BDF 14.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皎洁,甚至连细小的头发都能数清。
15. “策杖”表现出作者在月夜美景中,与友人一同漫步赏景的闲适、惬意心境,着重展现个人对自然的欣赏与沉醉。而《醉翁亭记》中所描绘的滁人出游场景,体现出滁州百姓安居乐业、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以及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乐观豁达心境,强调的是官民和谐的生活图景。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这样的读书,让学者们的见解和视野都变得更加多元与开阔。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知层出不穷。如果读书人能利用这个稍纵即逝的时代机遇,抓住当下,通过阅读更多经典,实现更多的“遇见”,那么,我们的文化视野就会更加开阔,见识也会更加增进。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学会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学者、作家宗璞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恨书》。她在家中藏书的诸多烦恼中悟出,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藏书多与藏书少的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风景。而读书的境遇也随之变换,人生的境界也大不相同。这或许正是读书对人生的丰富与拓展。
⑥读书是一种“遇见”,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我们期待下一次的“遇见”,能够更精彩,更具启迪性。
16. 请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①②③
17. 对文中“遇见”相关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书的“遇见”是打开书本就开启了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不同的人,听说各种事,接触不同年代的思想菁华。
B. 读书时“遇见”主动权在读书人自己,要选读契合自己兴趣爱好、功课长进,且经受过时间和读者淘洗的经典,拒绝读平庸之书。
C. 读书的“遇见”意味着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面越广越好,读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这样能让见解和视野更开阔多元。
D. 读书的“遇见”不是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要避免人云亦云,学会从无疑处读出有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所读之书。
1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引用苏东坡的话,意在论证读书人应选择经典书籍阅读。
B. 第③段列举西南联大教授们的事例,说明了读书面越广越好的观点。
C. 第④段以梁启超作《王荆公》为例,论证了读书要避免人云亦云。
D.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19. 谈谈在日常读书中本文给予你的有益启示。
【答案】16. ①. 读书面越广越好 ②. 从书本到生活中去“遇见” ③.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期待更精彩的“遇见 17. B 18. C
19. ①在选择书籍时,要优先挑选经典,避免阅读平庸书籍,提高阅读质量,汲取更多知识精华,助力学习。②拓宽阅读面,广泛涉猎不同领域书籍,让自己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多元开阔,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各种信息。③读书时要有主观能动性,不盲目相信书中内容,学会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对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都有帮助。④将读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把书中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生活中进一步理解知识,丰富人生境界。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的守望者
①在繁华都市的边缘,有一条古老的街道,人们都叫它老街。老街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两旁是古旧的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虽然有些斑驳,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②老张是老街的“活招牌”,他在街口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杂货店的门脸不大,里面却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从日常用品到孩子们喜欢的小零食,应有尽有。老张总是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每天早早地就打开店门,迎接老街的新一天。
③老街的生活节奏很慢,慢得就像屋檐下那串风铃,在微风中悠悠地摇晃。每天清晨,老张会坐在店门口,泡上一壶浓茶,看着老街的人们来来往往。送孩子上学的年轻妈妈,提着菜篮去菜市场的老太太,扛着工具去做工的大叔……每个人路过时,都会和老张打个招呼,老张也总是热情地回应着。
④然而,时代的浪潮还是不可避免地冲击到了老街。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新的商业区、购物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老街的人气渐渐不如从前,一些店铺也陆续关门歇业。老张的杂货店生意也越来越冷清,可他却依然坚守着。
⑤有一天,老街来了一群开发商,他们看中了老街的地段,想要将这里改造成现代化的商业街区。老街的居民们意见不一,有的觉得这是个改善生活环境的好机会,有的则舍不得老街的那份宁静与古朴。老张心里也很矛盾,他对老街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的回忆;但他也明白,时代在前进,老街也许真的需要改变。
⑥在开发商的宣传和一些利益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同意了改造方案。老街变得热闹起来,到处都是测量、规划的工作人员。老张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属于老街的宁静日子不多了。
⑦改造工程开始了,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老街的宁静。一些古老的建筑被拆除,尘土飞扬。老张的杂货店暂时还没有被波及,但他知道,那一天迟早会到来。
⑧就在这时,老街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在拆除一座老房子时,工人们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墙壁里的古老盒子,里面装着一些老街的老照片和文献资料,记录着老街的历史变迁。这些发现引起了当地历史文化爱好者和媒体的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老街的价值。
⑨随着舆论的发酵,政府决定重新评估老街的改造方案,尽量保留老街的历史风貌。老街的居民们也开始反思,他们意识到,老街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城市文化的根脉。
⑩老张看着老街的变化,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继续守望着自己的杂货店,同时也成为了老街历史文化的义务宣传员。他会给来店里的顾客讲述老街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条古老的街道。
⑪在老街的未来规划中,那些古老的建筑将被修缮保护,新的商业设施也会融入老街的风格。老街,在时代的变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而老张,也将继续在这里,守望着老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对老街青石板路和古旧建筑的描写,仅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街独特的韵味,为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古朴的基调。
B. 老张作为老街的“活招牌”,他的杂货店商品丰富,他总是热情地迎接老街的每一天,与老街居民关系融洽,是老街生活的典型代表。
C. 文中通过描写老街居民对改造方案的不同意见,以及老张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变迁中人们面对改变时复杂的心理状态。
D. 小说以老街的改造为线索,情节跌宕起伏,从老街面临改造的危机,到因发现历史资料而迎来转机,最后找到发展平衡,富有戏剧性。
21.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每天清晨,老张会坐在店门口,泡上一壶浓茶,看着老街的人们来来往往。送孩子上学的年轻妈妈,提着菜篮去菜市场的老太太,扛着工具去做工的大叔……每个人路过时,都会和老张打个招呼,老张也总是热情地回应着。
22. 假如把“老街的守望者”这个标题印在明信片上,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个标题会在传递情感与文化思想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
23. 学校戏剧社团准备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话剧,在舞台布景方面,你认为需要突出哪些元素来展现老街的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答案】20. A 21.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场面描写,“坐”“泡”“看”等动词,细致地刻画了老张清晨的日常状态,而对送孩子上学的妈妈、去菜市场的老太太、扛工具做工的大叔等人物活动的描写,描绘出老街人们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表现了老街生活的悠闲与和谐。
22. 传递情感:标题传递出对老街深深的眷恋与守护之情。“守望者”代表着对老街不舍的人,唤起人们对旧物、旧时光的怀念,引发情感共鸣,让收到明信片的人感受到这份对老街的执着热爱。
文化思想:老街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守望者”守护的不仅是街道,更是城市的文化根脉。印在明信片上,将这种文化传承的思想传递出去,使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23. 需要突出青石板路、古旧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杂货店、屋檐下的风铃等元素。理由:①青石板路和古旧建筑是老街古朴风貌的典型代表,能直观展现老街的历史感;②杂货店是老张的活动场所,也是老街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景;③屋檐下的风铃能体现老街生活的悠闲节奏,这些元素共同组合,能生动地展现老街的特色,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欣赏,是一种独特的眼光,一种深刻的感悟,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美好与希望。有人因欣赏自然之美而心灵得到净化,有人因欣赏他人之长而不断自我提升,还有人因欣赏自我而拥有无尽的自信与动力。
请你以“欣赏,点亮生活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