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位不鸡血的海淀妈妈,我其实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只是不鸡娃不等于完全放手,像孩子小学的习惯、初中的方法和高中的目标,都是需要家长去耐心培养和慢慢引导的。
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感觉家长的心态也变了,前两年很卷的家长也不这么“鸡”了,而是转而信奉:
鸡娃不如鸡自己
鸡学习不如鸡健康
作为一位不鸡血的海淀妈妈,我其实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只是不鸡娃不等于完全放手,像孩子小学的习惯、初中的方法和高中的目标,都是需要家长去耐心培养和慢慢引导的。
而阅读是其中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刊登我《如何开展家庭亲子共读,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的《中国家庭教育报告》终于正式出版了,等到我拿到书再和大家分享。
其实,从我和花生的童年来看,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一种“鸡娃不如鸡自己”。在聊聊这件事之前,我先给大家撒一波福利吧——
刚好下周就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了,我给大家薅来了一波当当书香节大额满减码。这次活动力度极大,其中最低每满100-50叠加300-130优惠码到手才28折。而且按照孩子不同年龄也给大家推荐了书单。
比如像我以前推荐过的亲近母语《儿童中文分级阅读》《DK系列》《长袜子皮皮》《少年读史记》,还有给中学生和成人读的《长安的荔枝》《那不勒斯四部曲》等等,都有!
(活动截止到4月24日)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我4-12岁,住在上海外婆家,小学也是在上海读的。
我外婆是中学老师,外公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留美学者。虽然经历了文革,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出版物也很少,但和别人家比起来,家里还是有很多书,文学的、科学的、历史的都有。
那会儿国内儿童出版物也少得可怜,我的选择不多,阿姨买了全套的《三国演义》小人书,我二年级就全看完了,《西游记》三年级看完原著。
书架上那些大人看的书,只要不是十分困难能看得下去的,我也都拿来看。包括苏联文学、文革期间样板剧本和批判水浒的书、《青春之歌》《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等,还有全套的《十万个为什么》——虽然最喜欢的是植物和动物,但也把物理化学啥的也看完了,六年级还看了《红楼梦》……
外婆还很新潮,经常不知从哪儿搞到一些港版书、台版书甚至国外杂志。到我读高一,金庸武侠书在大陆风靡起来,我借到一本《书剑恩仇录》,看到开头的“金针钉苍蝇”,惊觉,这不是七八年前我在外婆家看的书吗?真是太前卫了。
(外婆和我)
小学六年级读到一半时,父母把我接回杭州团聚,他们俩也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爱看书爱买书。
我妈妈是北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却很爱看文学作品。据我外婆说,很早就看完了莎士比亚全集和史记原著。
我爸爸是国防科技大学法语专业的,中西方的文学著作都喜欢,还特别爱写古体诗,所以家里最多的是各种文学名著和古诗词集。
80年代,他们工资低得可怜,但是他们其它地方很省,买书却绝对不会省,家里最多的就是书了。不仅给自己买书,也总给我和妹妹——布丁妈买书。
有些书,他们是打着给我们买的旗号,买回来却自己抢着先看完了,比如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我去年回杭州在爸爸家整理东西,发现书架上,还保留着不少我和妹妹中学时看的书,各种类型都有。
前两年我被邀请加入教育部委托的课题组,和北师大的教授和博士后一起开会讨论,说到文化资本这件事。
家中藏书多少,反映的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不管是给大人的还是给孩子的,不管最后是不是能都去看,研究都表明,藏书数量和孩子学业表现、个人成长成一种正相关关系。
所以,虽然经历了文革,外婆失去了松江一条街的房产和很多金条,我父母因为时代原因也一直比较清苦,然而,我们家即使没太多物质遗产,却也是有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本的!
我回到家,还很八卦地大致点了下,在北京搬了四次家后,最后搬到50平米出租房里的书到底还剩了多少本。
我租来的海淀学区房,我房间里有一个大书架,书都渐渐堆成里外两层了,还有放不下的,放到了床底的纸箱里,加起来大约有600多本。
花生房间里的小书架,大概不到200本书。
有一部分书我放在杭州老家,不算我爸爸家的,也差不多有同样的数量,那么加起来也有1600本。
上一次搬家,我用了3天整理我的书,真是舍不得,但是租房又放不下,大多肉痛地处理了。
就这样,搬家20个纸箱,还有12个箱子都是书。
搬家的师傅连连叫苦:最怕遇上书多的了!搞得我于心不忍,搬完家又多塞给他100块。
加州大学的经济史教授克拉克,经过收集大量案例研究,颠覆了人们对“富不过三代”的认识,认为社会地位传承可以是很多代——10到15代,相当于300到500年。
特别是教育资源和文化遗产,比财富遗产更持久,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再次带来财富。
家长如果很难改变教育资源,那么还可以从文化传承入手,家庭藏书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环境。
去年,我和中考阅卷题组负责人、北师大实验中学的语文一线名师于晓冰老师聊天时,他也讲到:家长如果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阅读,他能看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买书——
(于老师和我)
“如果不差钱的的话,在家里做一个书房,多买各种各样的书,你买了都放在那里,看孩子能对哪个点发生兴趣。”
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带孩子去图书馆、去书店,让孩子在其中不断选择。
这两件事,也是我外公外婆对我妈妈做的,是我爸爸妈妈对我和布丁妈做的,也是我对花生、布丁妈对布丁做的。
我买其他东西还会比来比去,犹豫一下,但是买书就绝不犹豫,下手特别狠,只要我和孩子对这本书有一点感兴趣,就会立马买来读。
这种习惯也传递给了花生,他只要看中的书,都会要求我买回家。现在自己也会买,他还会推荐给我书,比如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是畅销榜上没有、连豆瓣点评都很少的书,就是花生看中的,绝对是一个惊喜的发现。
钱浪费在书上,对我来说绝不可惜。
从我和花生童年的阅读习惯培养,可以看出,教育如果有起跑线,其实主要是家庭的文化传承。人生不是短跑冲刺,也不是人们常说的马拉松,而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接力跑。
至于原生家庭不佳的朋友,我想把我教育报社同学说的一句话转赠给你:
这样,你的孩子,从此就能获得接棒的机会。
花生妈的小纸条
作为家长,鸡娃不如鸡自己,除了在精神上要富养自己,也要在健康上好好养自己。毕竟,身体是灵魂的殿堂,是精神的基石。
这几年,经历了疫情,经历了更年期,经历了身边人的生老病死,更加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我也很欣慰这个理念也被你们所接受,比如我分享非洲之行,大家对我带到1万5千公里外的铁皮石斛原液很感兴趣,还呼吁开团。
石斛简直是一个“六边形战士”,适用症和适应人群非常广泛,全能到让人都不相信是真的。比如像肠胃、肺部和呼吸道、肝胆肾、血糖、血压、内分泌等有亚健康状态的,都可以用铁皮石斛原浆调理,提升免疫力,保持年轻好状态。
所有药食同源的食品,最讲究就是道地。这也是我在央企多年寻找农副产品货源的经验。植物不仅有其最佳生长地,其药性和疗效也受到地理和气候的影响。而铁皮石斛的最佳产地就是安徽霍山,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收载于《中国药典》。
之前我也踩过各种坑,后面锁定了安徽霍山的斛仙昇,拥有1200亩林区石斛种植基地,有自己的工厂、专利技术。全部产品都是通过自产自销,不是代加工,也不是贴牌销售,品质有足够的保障(之前还是知名药企的原材料供应商)。我吃了近半年,效果也很满意。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在看”我都会很开心,感恩有你!
来源:花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