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飞白先生如一位勇敢无畏的水手,独自驾驭扁舟,在中外诗学的浪潮中自由驰骋,饱览诗海奇观,探取无数诗歌珍珠,汉外译介之以飨读者。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中西比较诗学的大门,呈现“筑屋共居”的宏大诗学理念及其关照人类命运的
作者曾主持过汪飞白先生作品的座谈会,并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撰写了一篇探讨其诗学的文章。
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飞白先生如一位勇敢无畏的水手,独自驾驭扁舟,在中外诗学的浪潮中自由驰骋,饱览诗海奇观,探取无数诗歌珍珠,汉外译介之以飨读者。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中西比较诗学的大门,呈现“筑屋共居”的宏大诗学理念及其关照人类命运的情怀。
传奇的诗海水手
飞白先生的人生如同一部丰富多彩的传奇故事。他不仅是众人皆知的军人、翻译家、教授、学者,更是《世界诗库》的主编,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世界诗歌文化的重任。作为著名湖畔诗人汪静之的哲嗣,他继承了家族的文学血脉,译诗、写诗、讲诗、研究诗,建构诗学体系;在岁月的洗礼中,历尽磨难,仍旧健朗,成为令人羡慕的长寿翁。然而,他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哲人、思想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比较诗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在翻译界,飞白先生享誉全国,提出“风格译”理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他精通英、俄、德、法、西以及拉丁语等十余种外国语,译有《瓦西里·焦尔金》《春草国》《贝劳扬尼斯的故事》《山外青山天外天》《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勃朗宁诗选》《世界名诗鉴赏辞典》《世界诗库》(10卷)等外国诗作,并于2024年荣获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而他静悄悄地阐释的中西比较诗学理论,则如一座明亮的灯塔,为诗学研究指引着方向。十余年前,飞白先生的《诗海游踪——中西诗比较讲稿》(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深刻见解。这部作品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体大精思,“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文心雕龙》征圣篇)充分展现了飞白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特的学术视角以及自觉的学术使命与担当。
构建中西比较诗学的基石
诗是人类原初而精妙的精神之家,也是语言、意象与情感的完美融会的艺术。在民族文化中,诗是植根最深的语言,通过诗,我们最能了解和感受到一个民族的血脉搏动。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与智慧。它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意境,表达出人类对生命、爱情、自然、社会等各种主题的感悟与思考。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诗歌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念。
然而,诗由于其极端的精微敏感,又是最难跨越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而得到互相理解的。中西诗人与读者虽然互相心仪,但又难以做到很好地互相理解。因此,在双方之间探寻诗海航路无疑是有益的。通过诗的比较研究,我们能感受到双方是如何地“性相近”而又“习相远”。在这个全球化而又多元文化的时代,中西诗之间的对话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中西比较诗学乃应运而生。
《诗海游踪》与众多的文学理论著作不同,它突破了文学与哲学的界限,以语言存在论为基础,构建比较诗学理论。飞白先生自学哲学,精通语言哲学和存在主义思想,将之摄入其诗学,因此可称其比较诗学为语言存在论诗学,为我们理解诗歌的本质与诗歌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文学与哲学往往被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独立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然而,飞白先生认为,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与哲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诗歌不仅仅是语言的组合和情感的表达,更是人类对存在的思考与探索。通过诗歌,我们可以触及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感受到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语言存在论诗学将诗歌置于人类存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诗歌是人类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语言与存在的相互映照。同时,诗还是一种人类存在样态,也是理想的状态,即诗意地栖居。在这种理论视角下,诗歌不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而是人类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对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探寻中西比较诗学的魅力
为了搭建这座中西诗歌交流的桥梁,飞白先生耗费了多年的心血进行翻译、比较与研究。他积数十年之功,终于构建了这套独特的比较诗学理论。飞白先生深知诗歌翻译的难度和重要性,他在翻译过程中,不仅注重准确传达诗歌的字面意义,更注重传达诗歌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他提出的“风格译”翻译理论,“以关注源文本作者、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传递多维复杂的信息为特点,对源文本进行有机模仿,以传递源文本的审美价值为目的的艺术型翻译。”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特点,使译文能够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在比较诗学研究方面,飞白先生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深刻的洞察力,精心选择了中西诗学的精妙比较点。每一个比较点都极有意境,极具典型性。该书选取了自然景观、神话传说、生存状况及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作为比较的“第三方”或比较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他通过对这些具体对象的分析,揭示了中西诗歌在主题、意象、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为我们理解中西诗歌的差异和共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视域与启示。
自然景观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不同的自然景观在中西诗歌中往往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神话传说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通过对神话传说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性。生存状况与民族精神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不同的生存状况和民族精神会导致诗歌在主题、风格等方面的差异。飞白先生选择这些比较点,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深度,为我们展现了中西诗学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书中所选的具体的比较对象皆是众人耳熟能详的——月亮、花、孤独、渔夫和鱼、山与海、苦难与爱、迷狂与禅境等。飞白先生对这些对象进行了细致生动的剖析,探讨了哪些能比较、妙在何处,哪些有差异、分野及其深层文化历史缘由何在。这暗含着他对比较诗学边界问题的深层思考,也恰是难题:为比较诗学划界,以免理性僭越。但以理性和语言为比较诗学确立边界极易掉入思想循环论证与空洞的陷阱,于是飞白先生便以具体的意象和诗歌为例,通过分析,打下一个个分界之“桩”,树立思想的界碑。
他胜似临床医生,逐个意象细致入微地剖析,并以各种妙喻娓娓道予听众。月亮在中西诗歌中都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月亮所蕴含的意义却有所不同。在中国诗歌中,月亮常常被赋予思乡、团圆、孤独等情感内涵;而在西方诗歌中,月亮则常常被赋予神秘、浪漫、忧伤等情感内涵。通过对月亮这一意象的比较研究,读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又如花这一意象,在中国诗歌中,常被赋予美好、高洁、爱情等情感内涵;而在西方诗歌中,则常被赋予生命、美丽、爱情等情感内涵。通过对花这一意象的比较研究,读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对生命、爱情与美好的不同理解。对于孤独这一主题,中西诗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在中国诗歌中,孤独常被视为一种境界,诗人通过孤独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而在西方诗歌中,孤独则常被视为一种痛苦,诗人通过孤独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与反抗。通过比较研究,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对孤独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
该书是由讲稿整理而成,1991年飞白先生在美国尔赛纳斯学院讲世界诗与比较诗学及至纽约圣约翰大学讲座,回国后在杭州大学和云南大学教授比较诗学课程,结合中美学生情况,不断补充内容,反复增删完善,方有此稿,付梓时已是二十载,实乃呕心之作。羡慕他的弟子们,听飞白先生的课应是一种精神享受,先生才思敏捷,逻辑清晰,有演讲家的风范;他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将抽象的诗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他胸有万千妙诗,信手拈来,随口便颂。在他那,中外诗歌犹如色彩斑斓的鱼群,听到他的召唤,欢快地游来。他是诗海的水手,专门喂养人类的诗歌,四处寻觅那些散落大海的鱼儿。既要将可爱精妙的外国诗歌译介给汉语读者,又要将精美的汉诗传播海外,他想与世人分享这绝妙的绝对理念之感性显现物。这是人间最美最妙的思想精华啊!
推动两个古老文明的深度对话
中西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然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飞白先生的比较诗学研究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助推了两个古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他通过比较诗学的研究,实现了视域交融、美美与共的学术目标。
飞白先生致力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并非偶然,除却家学熏陶和兴趣之外,还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自觉的担当意识。他在后记中就谈了这一问题,中西诗都源远流长,有各自的深厚传统、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判断孰优孰劣、孰高孰低,而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实现“和而不同”。当两种诗和文化相遇时,它们就能撞出火花、激发灵感、引起反思、获得新启迪。加强诗的交流并“不是为了达到同化,而是为了悟到认识和审美的多种可能性”。在“视界的融会”中拓宽思维、达到互补与启发,从而形成更宽广宏伟的世界文学图景与胸怀。他不仅遨游于文化的汪洋之中,探究其中的珍珠——诗歌,还将这些珍珠翻译过来与读者共享。
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飞白先生深知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通过对诗歌的比较研究和翻译,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使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结
在飞白先生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审视中西诗歌的异同和各自独特的文化价值,还为我们展示了诗歌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的无限魅力与可能性。
被誉为诗海水手的飞白先生悠游于世界诗海之中,乐而忘返。他废寝忘食地投身于诗歌的研究和翻译事业之中,不知老之将至。他的热情与执着令人深感敬佩。最近,他还刊发了论文《译者何为——展望AI时代》。在文中,他展望了未来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航行于诗海之上,举目远望,目光如炬,紧握舵盘,把脉诗学未来的方向。
飞白先生的比较诗学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西诗歌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他的研究成果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继续探索,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文学图景而努力奋斗。
王海东,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