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哪个朝代女性的存在感最强?那唐朝肯定算一个。你看,盛唐时期可是出现了一大批名留青史的女性。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还有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以及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这些人都生活在那个灿烂的盛唐时代。
要说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哪个朝代女性的存在感最强?那唐朝肯定算一个。你看,盛唐时期可是出现了一大批名留青史的女性。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还有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以及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这些人都生活在那个灿烂的盛唐时代。
从宫女到皇帝,武则天几乎把皇宫所有后宫职位干了个遍,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父亲是开国功臣,她十四岁就选入后宫,成了唐太宗的才人,还得了个“武媚”的赐号,人称“媚娘”。唐高宗时,她又被封为昭仪,后来成了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公元六九零年,她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建立了武周政权。从功臣之女到唐太宗的才人,再到唐高宗的皇后,最后成为改朝换代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完成了多级跳。而在这所有角色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她从皇太后到皇帝的惊险一跃。要知道,太后临朝称制虽不罕见,但像武则天这样最终登基称帝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她是如何突破重重界限,实现这一历史壮举的呢?学界对此有多种说法。
唐朝女性地位到底高不高?武则天登基是否就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升?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辨析。
从纵向历史对比来看,唐朝女性地位相较于宋朝、明朝等时期,确实要高出不少。那时,封建礼教的束缚相对较少,女性似乎拥有更多的自由。比如,唐朝曾风靡女扮男装的风尚,就连唐武宗宠爱的妃子也时常女扮男装,与他一同打猎。有一次,臣子误将这位妃子当作武宗,可见当时女性着装的自由度。然而,若横向对比唐代男性,我们会发现,女性地位仍然远远不及。科举是唐代人做官的重要途径,但女性却被排除在外。才女鱼玄机就曾因此愤愤不平,她留下诗句“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既表达了自己有诗才却因女儿身不能参加科举的遗憾,也透露出对功名的渴望。
唐朝女性地位的高低并非一言可蔽之,它既有相对自由的时期,也有与男性地位悬殊的现实。
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可以发现隋唐源自北朝,而北朝是以游牧为主要特色的政权,女性的地位远比中原要高。确实,隋唐的建立者带有鲜卑血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这一事实,这对于中原一贯的男尊女卑观念形成了冲击。
唐太宗画像
关于武则天称帝的第二个分析角度是,武则天钻了唐代制度的空子。
武则天称帝,究竟是钻了制度的空子,还是顺应了历史潮流?从制度史的角度,我们或许能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有学者认为,武则天之所以能称帝,是因为当时的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女性不能当皇帝,这给了她钻空子的机会。这种观点的论据之一,便是后人对于武则天称帝后的私生活多有非议,尤其是她养了很多“面首”,即男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些指责似乎都在暗示,武则天私德有亏,修养不足,因此不具备担任君主的能力。然而,这种推论其实很容易反驳。从皇帝的角度来看,男性君主可以有众多的妃嫔,那么女性君主为何不能有男宠呢?这同样是皇帝从制度上可以享受的特权,并无任何不妥之处。武则天作为君主,她所拥有的权力与男性君主并无二致,她的行为也符合当时的制度规范。
武则天称帝,并非钻了制度的空子,而是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在历史的洪流中脱颖而出。
我们接着看第三个说法,武则天登基是凑齐了一系列的偶然。
武则天登基是凑齐了一系列偶然?还是她靠智慧创造了机会?
武则天
武则天之后,她的女儿、儿媳、孙女想延续她的路却都失败了,这说明有些事确实无法强求,得所有因素都刚刚好才行。武则天称帝路上有两大绊脚石,一是李氏皇族宗亲,二是支持李氏的元老重臣。但武则天登基时已六十多岁,大臣们不认为她会长久掌权,且觉得她会传位给儿子。其实,武则天并非只靠命好,她为很多偶然创造了机会。唐代女性地位虽相对较高,但男尊女卑仍是事实。武则天巧妙运用了母亲的优势,将自己比作圣母,赢得众人认可。古人信天命,认为天和人相连,人世间的善恶会在天象上呈现。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时,有人发现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石头,预示女性要当皇帝且江山永固。这石头在洛水中发现,而洛水是武则天神都洛阳的重要水系,这不就印证了武则天的天命吗?
你看,正如孟宪实先生在研究中提出的,武则天把自己打造成圣母的形象,一方面规避了男尊女卑的劣势,另一方面又借用了古人对孝道的尊崇。
武则天从妃子逆袭成女皇,她究竟用了什么手段,竟能在大唐男权社会中脱颖而出?
武则天深谙自我包装之道,她把自己打造成圣母形象,既规避了男尊女卑的劣势,又借用了古人对孝道的尊崇,成功将女性身份从劣势转化为优势,大大降低了称帝阻力。她不仅善于打造形象,更是一位努力突破旧制度、灵活运用新制度的人。在唐太宗时期,身为妃子的她就敢与太子李治互通款曲,这其中的风险她一清二楚,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路。从武则天的角度出发,她算是经历过生死的人,既然鬼门关都曾闯过一遭,登基称帝又何妨?此后,她更是从先帝的妃子摇身一变成为高宗的妃子,尽管这件事为礼法所不容,但她还是凭借自己的手段和智慧,让高宗决意废掉王皇后,为她日后的登基之路扫清了障碍。
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改立皇后,武则天为上位竟不惜杀死亲生女儿。
长孙无忌作为重臣,即便面对高宗与武则天的亲自登门,也始终坚守先帝旨意,不改立皇后的态度。而武则天,为了扳倒王皇后,手段狠辣,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女儿。经过“废王立武”事件,高宗清除了长孙无忌等元老,获得绝对权力,此事件也被视为关陇集团没落的标志。高宗因风疾不能理政,武则天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处理政务。高宗弥留之际,更是强调要以武后的命令为准。继任的中宗也得听从她的旨意,武则天权力逐渐扩大,任用酷吏,大肆屠杀李唐宗室。而大唐皇位继承,极少有嫡长子身份上位的,宫廷政变频发,皇位不稳,竞争者常以实力左右皇位人选,形成了“一君两储三方”的复杂局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权内部所面临的威胁来自三方面:一种是藩王,一种是宦官,一种是外戚。只要皇权处于弱势,这三方面势力便会蠢蠢欲动。
武则天称帝背后,除了制度性因素,还有哪些非制度性因素在起作用?
武则天在政治生涯中,曾多次被臣子以吕后为例劝诫,要她行事有分寸,可她最终却突破重重束缚,登上权力顶峰。武则天一直都在与世俗抗争,她发明尊号、开凿龙门石窟、创造新字,还反复宣扬天命在我,通过一系列政治和社会举动,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政治景观,把治国的合法性灌输进天下人的意识中。然而,十几年的皇帝生涯,她其实是不安与焦虑的,称帝路上艰辛重重。更棘手的是,她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继承人问题。朝官们为此争斗不休,焦点集中在储君人选上,究竟是立儿子李显,还是立侄子武三思?这个问题,成了她统治十多年间最大的隐忧。
武则天作为中国唯一女皇,她的皇权真的圆满吗?一个难题,竟让她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显得岌岌可危!
唐高宗画像
在传统社会,宗庙制度与五服制度是皇权的重要标志,它们象征着权力的传承与延续。然而,在这套以男性为主导的体系中,女性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武则天,这位李家的媳妇,即便登上了皇位,也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难题:她终究要陪伴丈夫李治,一同接受祭祀。狄仁杰曾劝解她,若权力落入武三思之手,他必定会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届时武则天将被搁置一旁,无人祭祀。这揭示了武则天皇权的局限性,即便她贵为天子,所享受的也不过是有限度的皇权。她如何处理身后事,成为了一个无解的难题。尽管她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未能保全她的善终,她的下台显得仓促而无奈。
武则天走上了前人未走之路,必然要面对更多挑战。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巅峰并非坦途,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筹码的。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古代,太后掌握国家大权的例子并不少,像汉朝的吕雉、宋朝的刘后等,但只有武则天真正登上了皇位。吕后作为武则天的前辈,同样有着非凡的政治手腕。她虽无皇帝之名,却在《史记》中享有《吕太后本纪》的待遇,这本身就代表了司马迁对她的帝王级认可。汉朝官方也未对此提出异议,东汉的《汉书》中,吕后更是与刘邦同列。再看武则天,她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则天皇后本纪》,与《中宗本纪》并列,这十五年的执政历史是无法被抹去的。吕后作为先行者,大胆封族人为王,甚至免去反对者的职务,大肆屠戮刘氏宗亲,联姻吕刘二族,其政治手段与武则天称帝后的举动如出一辙。
武则天从默默无闻到千古一帝,她的上位之路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她的成功真的无法复制吗?
武则天在贞观时期入宫,起初并不起眼,直到她与太子李治展开地下恋情,才逐渐崭露头角。但真正让她走上政治舞台的,是“废王立武”这一重大事件。唐高宗为了公关打倒权臣长孙无忌,扶植武则天成为重要途径,这也锻炼了她的政治才干。然而,孟宪实教授在《武则天研究》中指出,把武则天描写为很
早就有女皇的人生规划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武则天的女皇梦,只有高宗去世后才有可能实现。她的成功,既源于自身的政治才能,也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种成功不可模仿,也无法再次复制。此外,武则天之后,也有不少女政治家追寻她的足迹,她们同样充满了叛逆精神,试图在男权社会中闯出一片天。
武则天孙女安乐公主竟想当“皇太女”,唐朝女性政治野心究竟有多大?
安乐公主,这位武则天的孙女,曾被人怂恿向父亲唐中宗提出废掉太子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的要求。面对宰相魏元忠的反对,她竟理直气壮地反驳:“武则天的儿子都能当天子,我为什么不能呢?”这一言论,无疑为女性称帝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除了安乐公主,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也非等闲之辈,她公开培养自己的势力,五个宰相中竟有三个出自她的门下。而武则天的儿媳妇韦皇后,也曾被许多重臣劝说效仿婆婆改朝换代,自立为帝。尽管女性称帝并未因武则天的特例而成为惯例,但女性参与甚至主导政治进程,却因武则天而获得了更多的认同。这段时期,被蒙曼教授称为“红妆时代”,女性政治领袖层出不穷,承担起以往男性所扮演的角色。
唐朝的“红妆时代”真是独一无二,女性政治野心与能力并存,让人惊叹。为何此后其他时期难再出现这种氛围?
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武则天改朝换代的行为引起了整个唐朝男权社会的恐慌,在她过世后,唐朝统治阶级不得不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严加防范。
唐玄宗为清除宫廷政变影响,竟将皇室子孙“圈养”起来,剥夺参政权,难道女性政治家的春天就此结束?
唐玄宗掌权后,为了彻底消除宫廷政变带来的隐患,他进行了一场宗室改革。他设立了“十王宅”和“百孙院”,将皇室子孙都集中起来,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却剥夺了他们参政的权利。这一举措,基本上消除了亲王对皇权的威胁,同时也让女性政治家借力打力、追逐权力的机会变得渺茫。那么,为什么武则天之后,就没有女性称帝了呢?其实,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对历史上女性地位的深刻思考。传统史家想要规避武则天,防止女性称帝的情形再度上演,这恰恰说明了古代女性参政议政的艰难。正因为女性参政的方式太少,所以人们才不断追问,为何千百年来只有一位女皇帝。其实,古代女性登基十分罕见,但临朝却是很常见的,她们总是在以某种方式参与朝政,只不过参与的程度有所差异。
古代女性参政的艰辛与不易,值得我们深思。为何拥有实权的女性不能重复武则天的故事而断然称帝?
唐初长孙皇后劝谏李世民,竟让想杀魏征的皇帝转怒为喜,她凭什么能成为传统史家口中的贤内助典范?
长孙皇后在得知李世民想杀魏征后,换上朝服一本正经地恭贺李世民,称君主圣明臣子才会正直,魏征敢于直言,都是因为陛下贤明。这番话让李世民转怒为喜,长孙皇后也因此被传统史家誉为贤内助。其实,长孙皇后不仅是以服从皇权、皇帝助手的身份存在,她分享到的皇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反观武则天,虽然坐上了皇帝宝座,却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遭到不断抨击。她的自在程度,真的就比吕后、慈禧强很多吗?其实不然,武则天的“成功”有太多偶然因素,也有太多遗憾。这些偶然没有机会在其他女性政治家身上重现,女皇故事终成绝唱。
长孙皇后与武则天的不同境遇,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复杂与不易。成功背后,往往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遗憾。
武则天的一生承受了太多的骂名:心狠手辣、栽赃陷害、利用酷吏、独断专横。其实,史家是为武则天和她的时代打上了一层灰色滤镜,为武则天本人扣上了很多帽子,为什么这么说?
评价武则天,总绕不开《旧唐书》和《新唐书》,但这两本书里,高宗却因武则天被骂得昏庸不堪,甚至不如周幽王,这究竟是为何?
在史书的笔下,高宗把江山交给武后,被指流毒天下,祸害苍生。然而,将政治得失全归咎于一位女性,显然有失偏颇。毕竟,政治的走向岂是一位妃子所能决定的,更何况她当时还未掌权。就像明末清初的陈圆圆,吴三桂让出山海关,分明是政治投机,却让她成了替罪羊。再来看文人对武则天的指责,其中之一便是酷吏政治。酷吏们虽为武则天的走狗打手,害人无数,但最终背负骂名,累及子孙。酷吏政治对武周的建立虽有功劳,但武则天并不领情,反而认为他们拖累了武周的盛名。唐中宗复辟后,清算酷吏,受迫害者自然要报复。其实,酷吏政治所杀反对派多是冤枉的,对武周建立的功劳也十分有限。
从武则天到陈圆圆,女性在古代历史中常被当作替罪羊,这反映了女性视角的缺失。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直饱受争议,就连宋朝史家都通过编纂史料来贬低她,这究竟是为何呢?
宋朝的史家,诸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对永徽年间的政治大加赞赏,称其有贞观遗风。然而,永徽只是唐高宗的第一个年号,仅六年时间,在高宗二十余年的统治中并不突出。他们如此强调永徽时期,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夸赞永徽政治,实则是对后续政权的否定,尤其是对武则天的贬低。因为永徽之后,长孙无忌等人倒台,武则天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国家政治的中心人物。欧阳修等人编纂《新唐书》,正是希望后人能从这段历史中引以为戒。这同时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有关武则天形象的记载史料?历史学家克罗奇和胡适都曾表示,历史是会被篡改的,史学有着鲜明的当代印记。那么,真实和虚妄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历史是后人加工的产物,我们离真实历史有多远?
我觉得美国历史学家柯文的观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柯文认为历史有三种形态,一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二是亲历者所讲述的历史。三是我们后人根据以往的材料所描绘重构的历史。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就能把现在的事情都讲清楚吗?
所以我们要从三个维度去看待历史,而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角度去做肯定式的分析。这些并不是为了否定历史,恰恰是为了尽力探清历史本身的真相。
来源:小许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