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国 拥抱世界——译路中国行”红色文化翻译专场活动在西安举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5:58 1

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21日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和平日,在这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和平期许的特殊时刻,“翻译中国 拥抱世界——译路中国行”红色文化翻译专场活动在陕西西安举办。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和谷、穆涛,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胡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21日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和平日,在这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和平期许的特殊时刻,“翻译中国 拥抱世界——译路中国行”红色文化翻译专场活动在陕西西安举办。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和谷、穆涛,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胡宗锋、英籍翻译家罗宾·吉尔班克(Robin Gilbank)展开对谈。陕西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苏蕊主持访谈。

访谈现场

书写有温度的革命精神

红色文学的历史叙事与当代价值

和谷以其红色题材著作《照金往事》为切入点,阐释照金精神的三个核心内涵:一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二是个体生命与时代同频的不怕牺牲精神,三是救亡图存的生存意识与民族解放的强烈诉求。照金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成为新中国诞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伏笔。

谈及创作转型,和谷提到其另一部作品《红色神府》。这部作品跳出传统红色题材的宏大叙事框架,转而以具体的人物故事与细节片段为载体,让革命历史变得可感可触。普通农妇为保护群众英勇跳崖、饱受围剿的革命者在绝境中自救等故事,唤起了人们对革命历史的真实情感和共鸣。和谷始终以田野调查为根基,既承袭延安时期作家的现实主义传统,又融入现代跨媒介叙事手法,将红色精神以更具温度的方式传递给当代人。

和谷发言

文章得失寸心知

从汉代文化重建看今日文风译风

谈及历史叙事的“在场性”,穆涛将目光投向汉代——中国文化大一统的关键节点。他指出,汉代既承续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脉络,又兼容楚地巫风的浪漫与边地文化的豪迈,最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文化认知体系。他认为,汉代文学的繁荣,本质上是中华文化认识力的觉醒。回溯历史,秦代焚书令曾致使海量文化典籍湮灭,而汉代自开国起,便耗时150余年推进中华文化经典的抢救与修复工程。这一过程不仅将“五经”确立为核心文化典籍,更开创性地建立了以儒家经典为内核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为治理体系注入中华智慧。

反观当下文坛与译界,穆涛批评了部分创作与翻译刻意求新、背离朴素传统的倾向,并以“须刨套装”(注:指剃须刀套装,因不恰当翻译导致难以理解)为例,强调文化传播既要尊重原作本真,更需秉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穆涛发言

乐观进取、实事求是、英勇无畏

一个英国人心中的延安精神

英籍翻译家罗宾・吉尔班克结合自身在陕西十余年的生活经历与学术积淀,分享了对红色文化的见解。他指出,延安精神从来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深深扎根于普通民众的坚韧意志与创新智慧之中。他援引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的在华经历,认为即便这些友人未曾直接使用“延安精神”的表述,其行动与奉献早已跨越国界与文化隔阂,真切诠释了这一精神的核心要义。

罗宾认为,乐观进取、实事求是与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精神在当今仍具重要价值。作家柳青曾让国际友人带走中国的一抔土、一粒石,当前,越来越多走向国际的中国青年,正成为延安精神的新时代传承者。他鼓励青年走出虚拟世界,通过实地考察与真诚交流,重新与历史联结、与现实对话。

罗宾·吉尔班克发言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用翻译讲述地域故事的“长期主义”

胡宗锋指出,陕西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红色文学,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精准的翻译,能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的故事。当前,人工智能翻译虽然迅速发展,但仍然不能取代人,因为机器无法“交心”,对于中国文化外译,表面的翻译远远不够,必须要“用心”翻译。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深入理解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做到真正用心地翻译。

他指出,陕西省翻译协会、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团队不仅翻译了大量的陕西文学作品,还致力于海伦·斯诺等国际友人作品的整理和翻译,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陕西文学尤其是红色文学作品走出去的秘诀是,既要扎根地域文化,更要融通世界共情,让黄土地的心跳通过翻译成为世界听得见的中国声音。

胡宗锋发言

苏蕊主持访谈

本次活动由中国翻译协会、陕西省翻译协会、西京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联合策划举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提供媒体支持。近50名中国翻译协会及陕西省翻译协会会员到场参加活动,约1.2万观众在线观看直播。

现场合影

“翻译中国 拥抱世界——译路中国行”系列活动将继续依托中国翻译协会“译介工程”,挖掘地方特色翻译主题,聚焦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故事、反映中国现当代发展成就的时代故事、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故事以及各垂直领域的专业故事,以译为媒,打造一系列精品访谈与交流活动,为精准传播中国声音、深度赋能文化出海贡献译界力量。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