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位老人反复询问“今天星期几”,忘记至亲的名字,甚至认不出镜中的自己时,他们可能正被一种叫做“阿兹海默病”的疾病困住。作为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阿兹海默病不仅夺走患者的记忆与认知,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了解它、正视它、应对它,是我们面对这一疾病的第一
当一位老人反复询问“今天星期几”,忘记至亲的名字,甚至认不出镜中的自己时,他们可能正被一种叫做“阿兹海默病”的疾病困住。作为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阿兹海默病不仅夺走患者的记忆与认知,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了解它、正视它、应对它,是我们面对这一疾病的第一步。
认识阿兹海默病:不止是“老糊涂”
阿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核心特征是大脑神经元大量受损、死亡,导致记忆、思维、行为等认知功能逐渐衰退,最终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它并非正常的衰老现象,而是一种需要医学干预的疾病。
核心病理:大脑里的“破坏性改变”
阿兹海默病的本质是大脑的“结构性病变”,主要源于两种异常蛋白的堆积:
β-淀粉样蛋白(Aβ):大量堆积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ques),像“毒素”一样破坏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导致脑细胞无法正常沟通。
l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后扭曲成团,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如同“绳索”缠绕脑细胞,使其失去营养供应而死亡。
随着这两种病变在大脑中扩散(先破坏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再蔓延至负责语言、逻辑、情绪的区域),患者的认知功能会逐步“崩塌”。
高危人群:谁更容易被“盯上”?
目前阿兹海默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医学界认为是“遗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年龄:最主要的风险因素,65岁后发病率每5年翻倍,8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30%。
遗传:有家族病史者风险更高,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病,自身发病概率比普通人高2-3倍。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长期睡眠不足、抑郁、独居的人群,风险显著增加。
其他:受教育程度低、长期缺乏脑力活动(如阅读、思考)、长期接触重金属等环境因素,也可能提升患病风险。
早期信号:别把“异常”当“衰老”
阿兹海默病的发展是“渐进式”的,从出现症状到完全失能,通常会经历5-10年。早期干预能最大程度延缓病情进展,因此识别“早期信号”至关重要。根据国际通用的“ABCDE法则”,以下表现需警惕:
关键提示:若老人出现2项及以上上述症状,且持续超过6个月,影响正常生活,应及时到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
诊断与治疗:无法治愈,但可干预
目前阿兹海默病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照护压力。
诊断:不止是“记忆力测试”
确诊阿兹海默病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如脑血管病、甲状腺疾病、维生素缺乏等):
认知评估:通过量表(如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测试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等。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磁共振)观察大脑是否萎缩(尤其是海马体),PET-CT可检测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堆积情况。
血液/脑脊液检查:检测血液中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或通过腰椎穿刺提取脑脊液,分析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水平,辅助确诊。
治疗:药物+非药物结合
治疗的核心目标是“缓解症状、延缓进展、保护功能”: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或调整剂量。
①改善认知功能: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提高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缓解记忆衰退和语言障碍;美金刚可调节大脑中的谷氨酸受体,减轻中晚期患者的行为异常。
②控制伴随症状:针对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幻觉等问题,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但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副作用。
非药物干预:比药物更贴近日常,效果同样重要。
①认知训练:通过拼图、记忆卡片、读报、学简单乐器等,锻炼大脑功能,延缓认知衰退。
②生活管理: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鱼类、坚果),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③心理支持:家人多陪伴、多沟通,避免患者感到孤独;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和家属缓解心理压力。
预防:从“年轻”开始行动
虽然阿兹海默病无法完全预防,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降低患病风险。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保持大脑“活跃”
多读书、学习新技能(如外语、绘画),常与人交流,避免长期独处和“低头刷手机”。
管理基础疾病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体检,减少心血管疾病对大脑的损伤。
坚持健康生活
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代谢,加速蛋白堆积);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脑血管,酒精会直接毒害神经元);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大脑血液循环。
保持积极心态
避免长期焦虑、抑郁,通过兴趣爱好、社交活动调节情绪,心情愉悦有助于维持大脑健康。
照护与支持:给患者“有尊严的陪伴”
对阿兹海默病患者而言,家人的照护和社会的支持,是他们对抗疾病的“重要力量”。但长期照护容易让家属陷入“身心俱疲”的状态,因此需要掌握科学的照护方法,同时学会“自我调节”。
日常照护:细节里的“安全感”
环境适配:在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避免摆放尖锐家具;将常用物品(如水杯、药物)放在固定位置,贴醒目标签(如“每天早上吃1片”);大门安装感应门铃或定位器,防止患者走失。
沟通技巧:用简单、直接的语言交流(如说“我们现在吃饭”,而非“你还记得我们该吃饭了吗”);多使用肢体语言(如微笑、握手),减少患者的焦虑;当患者重复提问时,耐心回应,不要说“我刚说过”。
行为引导:若患者出现暴躁、抗拒照护的行为,不要强行制止,先安抚情绪(如 “我知道你不舒服,我们慢慢说”),再了解背后的原因(如是否口渴、身体不适);通过患者熟悉的事物(如老照片、老歌)唤起其美好回忆,缓解情绪。
家属支持:别独自“扛着”
照护阿兹海默病患者是一场“持久战”,家属需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陪伴患者:
寻求帮助:定期请家人、朋友帮忙照护,给自己“喘息时间”;联系当地的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利用上门护理、日间托养等服务。
加入社群:通过病友家属群、线下互助小组,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经验,缓解孤独感;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疏导焦虑、抑郁情绪。
学习知识:通过医院讲座、权威科普平台(如“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官网)学习照护技巧,避免因“不懂”而产生挫败感。
写在最后
阿兹海默病像一场“无声的告别”,但患者的爱与情感,并不会完全被疾病吞噬。当他们忘记世界时,世界不该忘记他们——用科学的认知驱散偏见,用耐心的照护传递温暖,用全社会的支持搭建防护网,才能让每一位患者在“被遗忘的世界”里,依然感受到尊严与爱。
来源:云流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