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华夏进入大航海和殖民时代的,到底是什么?评论区真相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5:28 1

摘要: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晚风。我每天都会分享有趣的事,如果觉得有趣的话,可以点点关注!点点赞!支持一下,让我们把有趣的故事分享下去,把快乐分享,下去!谢谢大家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晚风。我每天都会分享有趣的事,如果觉得有趣的话,可以点点关注!点点赞!支持一下,让我们把有趣的故事分享下去,把快乐分享,下去!谢谢大家

宣德八年(1433 年)的刘家港,郑和船队最后一艘宝船驶入船坞,工匠们按照朝廷指令,用桐油将船缝封堵,再用铁链将船体固定在岸边。船坞外,负责监工的御史正焚烧郑和航海图的副本,纸灰随着海风飘向远方的海面 —— 这一幕,成为华夏航海事业由盛转衰的标志性场景。此时的欧洲,葡萄牙人已在大西洋沿岸建立起航海学校,哥伦布正在游说西班牙王室支持横渡大西洋的计划。为何拥有世界顶尖航海技术的华夏,最终未能踏入大航海与殖民时代?答案并非简单的 “朝廷保守”,而是技术路径的自我禁锢、商业生态的先天缺陷、思想观念的深层束缚,共同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将华夏的航船困在了近海。

技术路径的 “优势陷阱”,让华夏航海技术陷入停滞,错失迭代机遇。明代前期的造船技术,曾达到世界顶峰 —— 郑和宝船长约 148 米,宽约 60 米,可搭载上千人,采用 “水密隔舱”“平衡舵”“多桅多帆” 等先进技术,抗风浪能力远超同时代欧洲船只。但这种 “巨船技术” 的优势,反而成为技术迭代的障碍。宝船的建造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一艘宝船的成本相当于百艘小型福船,且维护费用高昂,仅能在少数大型港口停泊。明朝政府为维持船队规模,将大量资源投入巨船建造,却忽视了小型船只的技术创新 —— 而欧洲正是通过改进卡拉维尔帆船(轻便、灵活、适合远洋),才实现了远洋探索的突破。

更关键的是,华夏航海技术长期依赖 “经验积累”,缺乏 “理论化与系统化” 的支撑。明代的造船工匠多靠师徒传承技艺,如 “船身比例凭眼测”“帆绳角度靠手感”,从未形成类似欧洲《航海术》的理论著作。15 世纪后期,欧洲已开始使用星盘、象限仪等天文仪器辅助导航,而明朝船员仍依赖 “牵星术” 与 “针路图”,导航精度受天气影响极大。福建船匠林阿福的日记中记载,某次远航东南亚时,因连续阴雨无法观测星辰,船队偏离航线三天,险些触礁。这种 “经验型技术” 的局限性,让华夏航海技术在遭遇海禁政策后迅速衰退 —— 工匠流失、技艺失传,到万历年间,明朝已无法建造出郑和时代的宝船,甚至连修补旧船的木料都难以寻觅。

商业生态的 “体制性压制”,让私人海商难以成长,失去远洋探索的核心动力。大航海时代的本质,是 “商业驱动的地理探索”—— 欧洲的航海家背后,是渴望寻找新贸易路线的商人与追求财富的王室,如葡萄牙商人资助达伽马远航印度,本质是为了打破威尼斯商人对香料贸易的垄断。而华夏的商业生态,从根本上排斥私人海商的发展。明朝实行 “朝贡贸易” 制度,规定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其互市,非入贡则不许其互市”,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 “走私”,遭到严厉打击。

嘉靖年间,福建海商郑芝龙的父亲郑士表,因从事私人海上贸易被官府逮捕,家产没收,郑芝龙被迫逃亡日本。这种 “官禁民商” 的政策,让华夏的海外贸易始终处于 “地下状态”—— 海商们既要应对官府的围剿,又要抵御倭寇与欧洲殖民者的袭击,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商业力量。反观欧洲,各国政府通过颁发 “私掠许可证”“成立东印度公司” 等方式,将私人商业力量纳入国家战略,形成 “政府支持、商人运作” 的远洋探索模式。明朝政府虽在隆庆年间开放月港,但仅允许 “漳泉二府商民,准贩东西二洋”,且需缴纳高额税费、遵守严格的货物限制,私人海商仍难以获得与欧洲同行同等的发展空间。

思想观念的 “天下观枷锁”,让华夏缺乏探索未知的动力,固守 “中心 - 边缘” 的认知框架。传统中国的 “天下观” 认为,中国是 “天朝上国”,周边国家是 “蛮夷之邦”,世界的秩序是 “中国居中,四夷宾服”,这种认知让统治者与知识分子既缺乏探索海外的好奇心,也没有开拓殖民地的欲望。郑和船队虽到达过东非海岸,却未对当地的地理、资源、文化进行系统记录,船员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著作,仅记载了各国 “向天朝进贡” 的物产与礼仪,对海外的商业价值与战略意义视而不见。

更深刻的是,“重农抑商” 的思想让商业探索被视为 “末业”,难以获得社会认同。明代士大夫普遍认为,“商者,逐利之徒也,非治国之本”,甚至将海外贸易视为 “扰民之举”。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申时行在反对开放海禁的奏折中写道:“滨海之民,弃农经商,易生奸猾,若任其远洋,恐为乱阶。” 这种思想不仅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更扼杀了探索未知的精神 —— 欧洲的人文主义者将航海家视为 “文明的传播者”,而明朝的知识分子则将海商视为 “潜在的叛乱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华夏并非完全没有 “突破束缚” 的可能。明末清初,郑成功集团在台湾建立政权后,曾试图发展远洋贸易 —— 他们建造大型商船,与日本、东南亚、欧洲进行贸易,甚至计划开拓澳大利亚的航线。郑成功的部将陈永华曾提出 “以台湾为基地,通市海外,积资练兵,再图中原” 的战略,若这一计划得以实施,华夏或许能在大航海时代占据一席之地。但清朝统一台湾后,推行 “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焚毁船只,禁止出海,郑成功集团积累的航海力量被彻底摧毁。这种 “周期性海禁” 的政策,让华夏的航海事业一次次中断,始终无法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

如今,在福建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仍陈列着一艘明代福船的复制品。船身两侧的水密隔舱清晰可见,桅杆上的帆布虽已褪色,却仍能让人想象出当年远洋航行的盛况。博物馆的讲解员在介绍这艘船时,总会提到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如果明朝没有放弃航海,如果清朝没有推行海禁,中国或许会成为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参与者。” 但历史没有如果,华夏错失大航海时代,是技术、商业、思想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因素都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基因之中。

理解华夏错失大航海时代的原因,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审视文明发展的逻辑 —— 一个文明若过于依赖过往的优势,忽视技术迭代;若压制民间的商业活力,依赖官方主导;若固守传统的认知框架,缺乏探索精神,就可能在历史的转折期错失机遇。而欧洲之所以能开启大航海时代,正是因为它打破了中世纪的技术、商业、思想束缚,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未知。

站在泉州港的岸边,看着往来的现代货轮,我们或许能从中获得些许启示:文明的进步,需要敢于突破优势陷阱的勇气,需要释放民间活力的智慧,需要拥抱未知世界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的浪潮中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不再重蹈错失机遇的覆辙。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 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军主力被瓦剌击溃,明英宗被俘。消息传回北京,朝堂震动,兵部尚书于谦紧急调遣南方漕运粮船北上,将江南的粮草、兵器运往北方边境。这场危机让明朝政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才是关乎王朝存亡的 “心腹之患”。此时的刘家港,郑和宝船仍在船坞中锈蚀,朝廷不仅未重启航海计划,反而将原本用于造船的木料、工匠调往北方修建长城。这种 “重北轻南” 的资源分配战略,成为华夏错失大航海时代的又一关键约束 —— 地理环境带来的安全压力,让王朝始终无法将重心转向海洋。

地理环境的 “安全困境”,让华夏长期陷入 “陆防优先” 的战略惯性,海洋探索沦为次要选项。中国的地理格局呈现 “北有草原、南有海洋” 的特征,北方游牧民族凭借骑兵优势,可快速突破长城防线,威胁中原腹地;而南方海洋虽有倭寇袭扰,却难以对王朝统治构成根本性威胁。这种 “陆危海安” 的安全认知,从秦汉到明清从未改变。明朝建立后,将全国 1/3 的军队部署在北方九边重镇,每年投入的边防军费占财政收入的 40% 以上。万历年间,明朝为应对辽东女真的崛起,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萨尔浒之战等),耗费白银超过 6000 万两,相当于郑和下西洋总花费的 30 倍。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的地理环境则推动其走向海洋。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地处伊比利亚半岛,陆地被法国、意大利等国阻隔,扩张空间有限,而海洋则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曾说:“陆地已被瓜分殆尽,我们只能向海洋寻找财富。” 这种 “陆困海通” 的地理格局,让欧洲国家将资源集中于航海探索,形成与华夏截然不同的战略选择。明朝政府虽也面临 “海患”,但倭寇多为分散的海盗团伙,缺乏组织性,远不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紧迫,海洋探索自然难以获得与边防同等的战略地位。

资源分配的 “农本倾斜”,让手工业与海外贸易的联动效应被削弱,失去远洋探索的经济支撑。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手工业与海外贸易形成了紧密的联动 —— 葡萄牙从印度运回的香料,刺激了欧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推动了荷兰、英国的纺织业繁荣。这种 “贸易 - 工业 - 航海” 的正向循环,为远洋探索提供了持续的经济动力。而华夏的经济结构,始终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与海外贸易的关联极为薄弱。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纺织业虽已相当发达,苏州、松江等地的织机数量超过 10 万台,但这些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海外市场的份额不足 5%。究其原因,一是明朝政府实行 “重农抑商” 政策,对民间手工业征收重税,限制其扩大生产;二是海禁政策导致海外贸易渠道狭窄,江南织户难以将产品销往海外。万历年间,苏州织户沈万三的后裔沈尚志,曾尝试通过走私渠道将丝绸运往日本,却因官府围剿、倭寇劫掠,最终血本无归。这种 “国内手工业与海外贸易脱节” 的状况,让华夏失去了像欧洲那样 “以贸易带动航海、以航海促进工业” 的发展路径,远洋探索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自然难以持续。

更关键的是,华夏的资源分配始终向农业倾斜。明朝政府每年将 70% 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农业相关领域,如修建水利工程、赈济灾民、征收粮食税等,而用于手工业、航海事业的支出不足 5%。这种 “农本优先” 的资源分配模式,导致手工业技术进步缓慢,航海设备更新滞后。反观欧洲,荷兰、英国等国政府通过设立 “东印度公司”,向航海与贸易企业提供资金、税收减免等支持,推动手工业与海外贸易深度融合。例如,荷兰东印度公司每年从荷兰政府获得 200 万荷兰盾的贷款,用于建造商船、购买商品,再通过海外贸易获得巨额利润,形成 “政府支持 - 企业盈利 - 再投资” 的良性循环。

殖民模式的 “文明排斥”,让华夏难以接受欧洲式的殖民掠夺,失去海外扩张的伦理支撑。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殖民,本质是 “以武力掠夺资源、以暴力征服土著” 的模式 —— 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屠杀印第安人,掠夺黄金白银;葡萄牙殖民者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垄断香料贸易。这种殖民模式虽充满血腥与暴力,却为欧洲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华夏的文明传统,始终排斥这种 “以强凌弱” 的殖民行为,坚持 “怀柔远人” 的外交理念。

明朝政府即便在航海事业最鼎盛的时期,也从未考虑过建立殖民地。郑和船队到达东南亚、东非等地时,虽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船队配备火炮、火枪等武器),却从未主动攻击当地部落,反而向各国赠送丝绸、瓷器,帮助当地修建水利工程。郑和在爪哇岛时,曾调解两个部落的冲突,避免了大规模流血事件;在斯里兰卡,他帮助当地修复寺庙,传播农业技术。这种 “和平交往” 的模式,与欧洲的殖民掠夺形成鲜明对比,却也让华夏失去了通过殖民积累资本的机会。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华夏的 “天下观” 认为,“天朝上国” 应通过 “德化” 而非 “武力” 影响周边国家,殖民掠夺被视为 “不仁不义” 的行为,难以获得社会认同。明代士大夫方孝孺曾说:“凡为国者,当以仁义为甲胄,以道德为干戈,而非以武力夺人之地,以暴力取人之物。”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官方政策中,也深刻影响了民间的海外交往。即便像郑芝龙这样的私人海商,在与海外国家贸易时,也多采用 “平等交易” 的方式,而非暴力垄断。郑芝龙在台湾时,曾与当地原住民合作开发土地,教授他们农业技术,形成 “汉番共处” 的局面,而非像欧洲殖民者那样驱逐、屠杀原住民。

值得反思的是,这种 “和平交往” 的文明传统,在大航海时代的残酷竞争中,反而成为华夏的 “劣势”。欧洲通过殖民掠夺快速积累资本,推动了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而华夏则因缺乏原始资本积累,手工业、航海技术逐渐落后于欧洲。到清朝中期,当英国使团访华时,华夏的航海技术已远远落后于欧洲 —— 英国使团乘坐的 “狮子号” 战舰,配备 74 门火炮,航速可达 10 节;而清朝的最大战船,仅配备 10 门火炮,航速不足 5 节。这种技术差距,正是华夏拒绝殖民模式、坚持和平交往的必然结果。

如今,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古城的博物馆里,仍保存着郑和船队赠送的瓷器、丝绸,这些文物见证了华夏与海外国家的和平交往。而在博物馆的另一展区,陈列着葡萄牙殖民者使用的火炮、剑戟,这些武器则记录了欧洲殖民掠夺的血腥历史。两种截然不同的文物,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选择,也解释了为何华夏未能像欧洲那样迈入大航海与殖民时代。

理解华夏错失大航海时代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 “先进” 或 “落后” 来评判,而应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审视。华夏的选择,既是地理环境、资源分配、文明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王朝统治者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决策。虽然这种选择让华夏错失了大航海时代的机遇,却也坚守了文明的底线,避免了像欧洲那样沾满血腥的殖民历史。

站在当代回望历史,我们更应认识到:文明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每个文明都应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华夏虽错失了大航海时代,却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 如今的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以 “共商、共建、共享” 的理念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正是对 “怀柔远人” 传统的现代传承。这种和平发展的模式,或许比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掠夺,更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来源:晚风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