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仙侠剧的经典角色,霍建华在《花千骨》中饰演的白子画,永远是绕不开的存在。这部剧开播至今已逾十年,可每当“白衣仙尊”的画面重播,仍有无数观众为他揪心——不是没有新的仙侠角色出现,而是霍建华用演技,把“白子画”从剧本里“活”成了观众心中的执念,让这个角色成了仙
提起仙侠剧的经典角色,霍建华在《花千骨》中饰演的白子画,永远是绕不开的存在。这部剧开播至今已逾十年,可每当“白衣仙尊”的画面重播,仍有无数观众为他揪心——不是没有新的仙侠角色出现,而是霍建华用演技,把“白子画”从剧本里“活”成了观众心中的执念,让这个角色成了仙侠剧史上难以复刻的标杆。
霍建华的外形,仿佛是为白子画量身打造。一袭纤尘不染的白衣,墨发仅用一根玉簪束起,他站在长留山的云海间,身姿挺拔如松,面容清冷似月。没有夸张的特效加持,单是一个垂眸抚琴的镜头,或是立于殿阶上俯瞰众生的眼神,就把“上仙”的疏离与悲悯揉在了一起。最绝的是他的眼神戏,面对弟子时带着不易察觉的温柔,提及六界安危时又满是沉重,这种“仙味”不是靠服化道堆砌,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让观众一眼就信:这就是那个活了千年、背负苍生的长留掌门。
但白子画的魅力,从不止于“仙”,更在于他的“苦”——而霍建华,恰好把这份“苦”演到了极致。他是六界敬仰的上仙,却偏要撞上“生死劫”花千骨。收徒时,他明知对方会毁了自己,却还是动了恻隐之心;教课时,他表面严厉,却会在花千骨练功受伤时,悄悄用仙力为她疗伤;甚至在花千骨闯下大祸时,他宁愿自己受销魂钉之刑,也要护住这个徒弟。霍建华从不用嘶吼或痛哭来表达情绪,而是用细微的动作传递隐忍:被钉钉子时,他攥紧袖袍的手微微发抖,额头渗出汗珠,却始终没喊一声疼;看到花千骨被流放蛮荒,他背过身去,指尖无意识地蜷缩,眼底的痛苦藏都藏不住。这种“克制的虐”,比直白的哭戏更戳人心,让观众跟着他一起,陷入“爱而不能、护而不得”的纠结里。
最让人难忘的,是剧情后期白子画的“崩”。当花千骨变成妖神,逼他在苍生和自己之间选一个时,霍建华把角色的崩溃演到了极致。他举着剑对准花千骨,手却抖得不成样子,眼神里满是绝望:一边是自己守护了千年的六界,一边是拼了命也要护的人。直到花千骨笑着死在他剑下,他才终于卸下所有伪装,抱着花千骨的尸体,像个孩子一样崩溃大哭。那一场戏,霍建华的哭声里满是悔恨和绝望,没有丝毫偶像包袱,却让无数观众跟着泪崩——原来再强大的上仙,也会有撑不住的时候;原来他坚守了一辈子的“责任”,到最后,却成了最痛的枷锁。
多年过去,仙侠剧出了一部又一部,可再也没有一个“白子画”能像霍建华演绎的这样,让人又爱又疼。他不是在“演”白子画,而是把自己活成了那个背负着千年孤独、困在责任与爱情里的上仙。也正是因为这份投入,《花千骨》才能跨越时间,依旧让观众为白子画的故事心动;而霍建华的白子画,也成了留在观众记忆里,永远清冷又永远让人心疼的“白月光”。
来源:在田野间追逐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