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始祖鸟跟艺术家蔡国强合作了个叫《升龙》的烟花项目,结果直接引发争议。
2025年9月,始祖鸟跟艺术家蔡国强合作了个叫《升龙》的烟花项目,结果直接引发争议。
没两天,双方都发了致歉声明,说自己考虑不周,但从头到尾没提具体咋弥补,也没说以后要咋改。
说实话,这道歉看着像走流程,没多少实在东西。
这事能闹大,根源其实是始祖鸟把自己关起来了。
你想啊,这几年始祖鸟多火,靠种草、直播这些玩法,硬生生把自己做成了“中产标配”,户外圈里快赶上奢侈品了。
核心用户买账,天天夸,算法又总把这些好评推给品牌方。
时间一长,始祖鸟眼里只剩这些正面声音,外面的真实想法根本听不见,这就是把自己裹进信息茧房里了。
老实讲,我身边不少人对始祖鸟的印象就停留在“贵”“难买”,穿出去有面子,至于品牌说的“敬畏自然”“可持续发展”,没几个人知道。
本来想,品牌靠算法精准营销赚大钱挺聪明,后来发现不对,算法是把双刃剑,它帮品牌留住了铁粉,也挡住了反对的声音。
就像这次烟花秀,品牌可能觉得自己搞艺术挺高级,却没琢磨大众会不会接受,最后出事也不奇怪。
之前还有个轻奢品牌也犯过类似错,一门心思做私域运营,只听核心用户的话,结果搞了次炫富营销,直接被大众骂翻。
始祖鸟这次,跟它简直是一个路子。
要想不犯这错,品牌得先走出舒适区,别总盯着铁粉。
真正的市场是大众的,不是一小群人的。
就说北面吧,去年搞了个“自然守护计划”,拍纪录片、组织公益徒步,专门找那些不了解品牌的人互动,最后新用户多了不少。
反观始祖鸟,之前把大部分营销钱都砸在种草上,跟大众沟通的预算少得可怜,这咋能让外人知道你的价值观?
还有,品牌搞艺术合作别自嗨。
蔡国强之前有个作品叫《天梯》,为啥没人骂?因为那作品里有对故乡、对家人的感情,大家能看懂,能共鸣。
但这次《升龙》呢?全程只讲艺术多厉害,没跟用户需求沾边,这不就是自说自话嘛。
老实讲,品牌做内容就得跟老一辈艺术家说的那样,“为人民服务”,得想着用户要啥,不是自己觉得啥好就推啥。
之前萨洛蒙跟本土艺术家合作涂鸦,专门结合普通人上班的场景,结果小红书上好多人聊“户外咋融入生活”,既传了品牌理念,又接地气。
始祖鸟要是早学学这思路,可能也不会出这岔子。
长期咋做搞品牌不是追热点,得有长期主义,价值观不能只写在PPT上。
拿巴塔哥尼亚来说,几十年了,每年都把1%的销售额捐给环保组织,还劝用户“别买这件夹克”,让大家理性消费。
甚至去年把公司所有权都转给了环保信托基金,所有利润都用来保护地球,这才是真把价值观落到实处了。
再看始祖鸟,嘴上说“敬畏自然”,但产品回收计划覆盖范围特别小,这次烟花秀连废弃物咋处理都没说。
很显然,光喊口号没用,用户要看实际行动。
之前有调研说,不少人买户外品牌会看环保做得咋样,要是品牌说一套做一套,人家下次就不买了。
说实话,现在好多品牌都痴迷于上热搜、搞出圈,觉得一次热点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你想啊,要是这些动作跟价值观背道而驰,赚来的流量也是虚的,还得透支信用。
始祖鸟这次的教训就摆在这,品牌得想清楚自己代表啥、信啥,把这些落实到每一次决策里,才能走得远。
总的来说,始祖鸟这烟花秀不是一次简单的营销失误,是长期忽略大众沟通、没守住价值观的结果。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少品牌的焦虑,满脑子都是短期增长,忘了品牌是要靠长期信任积累的。
希望其他品牌能从这事里吸取教训,别再盯着一时的热点,踏踏实实把长期价值做好。
毕竟,能让品牌穿越风浪的,从来不是一场烟花秀,而是用户心里那份清晰的认可。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