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1日,一场由四川警察学院、巴中市委党史办、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巴中市公安局共同举办的《川陕苏区赤色民警局课题交流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召开。
交流会现场。巴中市公安局供图
(本社记者 黎志飞□刘航 通讯员 余长洋)9月21日,一场由四川警察学院、巴中市委党史办、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巴中市公安局共同举办的《川陕苏区赤色民警局课题交流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召开。
1933年8月,川陕苏区在巴中召开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在内务委员会中设立了赤色民警局,配套颁布的《赤色民警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成为川陕苏区早期的警务制度。条例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它蕴含着无尽的历史密码,吸引着巴山儿女去探究其背后的红色文化研讨价值。
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公安局在四川警察学院、巴中市委党史办、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深挖川陕苏区赤色民警局历史遗产,将90年前川陕苏区“服务+治理”的警务传统与新时代公安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活化红色资源、创新警务模式、深化法治研究,构建起独具老区特色的红色法治传承体系,让《赤色民警条例草案》蕴含的“党管警务、人民至上、纪律严明”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深挖红色根脉 构筑精神传承矩阵
首个完整的苏区民警条例,构建了“政权保卫、治安管理、民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早期人民警务框架。这块镌刻着红色法治基因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巴中公安队伍的精神熔炉。
据现有史料考证,“赤色民警局”是党领导下人民警务制度由实践探索迈向规范成型的关键里程碑。其《条例》是现存苏区唯一系统规范“民警”职能的专门法规,首次系统勾勒出早期人民警务的组织架构,鲜明提出“以制治警、以制护民”的法治理念。它与《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政治保卫局条例草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川陕苏区“依法治区”的制度矩阵,奠定人民警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其中制止反革命活动、维护社会秩序、指挥交通等核心任务,与今日公安机关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宁的新时代使命一脉相承,闪耀着跨越时空的法治光辉。
近年来,巴中市公安局将赤色民警局历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教材。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川陕省长赤县(现南江县长赤镇)政治保卫局保卫队队旗,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苏区政治保卫局旗帜,成为生动的实物教材。依托全市丰富的革命遗址,巴中市公安局建立15个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每年组织新警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前开展思政课,通过“走红色足迹、听红色故事”沉浸式教学,让年轻民警感悟“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初心使命。去年以来,全市190个党支部累计组织红色教育课400余堂,“一新警一辅导员”的结对传帮带计划帮助青年民警筑牢政治根基。
巴中市公安局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巴中市公安局供图
为系统梳理赤色民警的法治遗产,巴中市公安局正计划联合四川警察学院、巴中市委党史办、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单位启动赤色民警制度专项课题研究,拟重点整理“山区警民联防”“红色石刻法制宣传”“流动警务服务”等赤色民警独特实践。“系统挖掘这一历史,既能丰富川陕苏区法制史研究维度,更能推动中国人民警察史、革命法制史研究向多区域、深层次拓展。虽然相关研究仍需更多史料支撑,部分结论待进一步验证,但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已得到学界公认,为新时代红色警魂传承提供历史依据。”巴中市公安局负责同志表示,上述规划举措落地后,将推动赤色民警局的历史从文献记载走向生动实践,为巴中公安队伍政治建设注入更多红色精神养分。
赓续红色基因 创新现代警务实践
“制止反革命活动、维护秩序、交通指挥”,《赤色民警条例草案》明确的核心职能,在今天已发展为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群众的新时代公安使命。巴中公安将苏区警务智慧转化为现代治理效能,实现红色传统与当代警务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警民联防”“分片负责”的苏区经验,巴中公安积极推行“首违不罚”“轻微不罚”清单制度,发布8项“首违不罚” 和20项“轻微不罚”清单,让柔性执法彰显红色法治温度;针对山区地理特点创新的“流动警务 + 科技赋能”模式,将90年前的“马背上的警务”升级为“指尖上的服务”“背包警务”,通过移动警务终端和上门服务,实现偏远山村证件办理、纠纷调解等服务“马上办”“一次办”;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出台10条专项措施,让苏区“服务群众”传统在新时代执法中延续。
通过对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巴中公安实战效能显著提升。近年来,两次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一次荣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破获部督“2024—369”毒品案等重大案件,用现代侦查手段践行苏区“严厉打击反革命”的斗争精神;建立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案管组”机制,将《条例》中“以制治警”理念转化为标准化执法流程;巴中市公安局恩阳区分局登科派出所在警务室设置了“爱民调解室”,充分吸纳辖区基层干部、网格员、退休法官、律师、老党员、法律工作者、乡贤以及辖区职能部门,有力化解老百姓家门口的矛盾纠纷,再现了苏区“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治理智慧。
擦亮红色品牌 赋能法治研究传播
作为第五届苏区法制论坛的承办地,巴中公安正推动赤色民警制度研究走向深入。这片曾孕育中国早期人民警务制度的红色土地,如今已成为革命法制史研究的重要阵地,为修正早期人民警务“单一源头”认知提供了关键实证。
近年来,巴中公安联合文物部门对川陕苏区法治遗址进行系统普查,重点打造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其中,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通过300余幅革命时期法治标语的集中展示,成为四川省红色法治文化教育的重要窗口,也为论坛召开营造了浓厚学术氛围。
在法治宣传创新实践中,巴中公安构建起“红色遗址+警务场景”的立体普法网络。恩阳区登科派出所依托红军经理处旧址,将当年红军物资管理纪律与现代反诈宣传相结合,民警在讲解“红军公粮条例”时同步开展防范电信诈骗教育,形成独特的“红色反诈课堂”;沙溪派出所则继承苏区“街头宣传”传统,在王坪景区设立交通劝导站,结合路段交通事故案例讲解安全法规,使该路段连续三年实现零事故。
面向青少年群体,巴中公安以“警爱护苗”工作品牌为抓手,截至今年8月,选聘739名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320名民警担任“法治宣传员”,以学校警务室、社区警务室为法治教育前沿阵地开展宣讲,不断创新宣传教育载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形成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新格局,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从川陕苏区赤色民警局到新时代公安队伍,巴中公安始终守护着红色土地上的公平正义。如今,《赤色民警条例草案》的精神内核已转化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实际行动。在第五届苏区法治论坛即将召开之际,巴中公安正以更加系统的研究、更贴近民生的实践,让赤色警魂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筑牢平安基石。
来源:民主与法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