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蚌埠最美的“丰”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5:22 2

摘要:天刚蒙蒙亮,种粮大户尚跃的合作社里,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已轰鸣着驶入田间。机械履带碾过田埂,玉米植株被“吞”进舱内,摘穗、剥皮、秸秆粉碎一气呵成。金黄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进运输车,扬起的尘土里,丰收的气息愈发浓烈。

今天(9月23日)

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

我们迎来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时候

瓜果飘香,稻谷归仓

处处铺开秋收画卷

蚌埠广袤的大地上

到处都是喜人的丰收景象

怀远:铁牛奔忙收金谷

谷戈

秋风掠过淮河两岸

怀远县徐圩乡的玉米田

翻涌起金色波浪

天刚蒙蒙亮,种粮大户尚跃的合作社里,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已轰鸣着驶入田间。机械履带碾过田埂,玉米植株被“吞”进舱内,摘穗、剥皮、秸秆粉碎一气呵成。金黄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进运输车,扬起的尘土里,丰收的气息愈发浓烈。

“这台‘铁牛’一天能收300亩左右,咱2000多亩玉米,趁这几天晴好天气抢收,心里才踏实!”尚跃抹了把汗,眼角的笑纹里盛满期待。他蹲在运输车旁,指尖划过饱满的玉米粒:“你看这颗粒,今年长势真不赖!”

除了机械化抢收,晒秋仍是乡村秋日里的一抹亮色。广场上、屋檐下、院落里,玉米铺成金灿灿的“地毯”。但今年,“晒秋”的打开方式多了份“科技范儿”——合作社的烘干车间里,机器飞转,潮粮送进去,干粮送出来,彻底告别了“靠天晒粮”的焦虑。

“以前晒粮怕下雨,现在烘干设备‘唱主角’,2000多亩玉米烘干储存,质量有保障!”尚跃指着车间里的烘干机说,这台“大家伙”让秋收少了后顾之忧,更让粮食品质上了新台阶。

丰收的图景里,不止有农机轰鸣与晒秋的热闹,更有一群人的默默守护。徐圩乡农技站的技术员们,这些天蹲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秋收秋种。

从传统晒秋到机械抢收,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徐圩乡的金秋图景里,农业现代化的脉搏强劲跳动。当最后一车玉米归仓,夕阳为田野镀上金边。尚跃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的农机缓缓归库,轻声说:“我们的日子像这玉米一样,越嚼越甜,明天咱们继续收玉米。”

五河:沱湖螃蟹迎丰收

玉米黄了,虾蟹肥美……

淮畔大地以丰收的喜悦

来回馈农民的辛勤劳作

“今年的沱湖螃蟹什么时候能吃上?”“馋这口湖鲜很久了!”……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不少市民关注本地螃蟹的开捕时节,盼着“尝鲜”。

螃蟹即将开捕,预示着新一轮的丰收即将到来。蚌埠螃蟹养殖大户们,也即将迎来繁忙的季节。

清晨,安徽省润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螃蟹养殖水域,偌大的水面上,薄雾尚未完全散去,一些水鸟不时划过水面,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该公司负责人黄跃宗介绍,水质好,螃蟹的质量好,等到开始捕捞以后,渔工们早晨捕捞的螃蟹,一般只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就能发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和本地人一样,可以及时尝鲜。

五河县申集镇黄李村的朱凡堂,从事螃蟹养殖近30年,带动当地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稻蟹连作的养殖户100余户。这几天,他和渔工们密切关注着螃蟹的生长情况。等到月底开捕,一批批鲜美的螃蟹将被运至各个市场,成为我们中秋餐桌的一道美味。

“今年螃蟹亩产量和去年持平,全县总产量大约4500吨。”五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本龙告诉记者,预计本月底,各养殖基地陆续开启螃蟹捕捞,为即将开始的假期增添“氛围感”。

五河螃蟹养殖历史悠久,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养殖,近年来,五河县大力推广螃蟹生态养殖,通过投螺种草,微生物制剂的使用,螃蟹品质越来越好,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国字号”名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在为人们带来美好滋味的同时,将为我市水产行业增添更多光彩。

固镇:农机列阵保归仓

金秋九月,沃野飘香

在固镇县杨庙镇任胡村

数十台玉米采收机正蓄势待发

再过几天

将收割一棒棒金黄的玉米

走在玉米地里,固镇县紫涵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启良看着金黄的玉米棒,底气十足地说:“看看这玉米,穗多、粒大,随着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收割机一响,几千亩归仓也就这几天的事。”

“秋收离不开农机装备的助力。”固镇县农机技术推广站负责人王计洋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约85万亩,夏花生20万亩,预计在9月25日左右陆续收获。正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农机调度和作业服务,将以最佳状态投入秋收秋种,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王计洋介绍,“三秋”期间,固镇县积极调配各类农机具,确保数量充足、种类齐全。计划投入各类农机具4.5万台(套),其中,200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将成为玉米收割的主力军,大幅度提高收割效率;1000台秸秆打捆机、还田机用于秸秆收集处理和粉碎还田,推动秸秆综合利用;1500台花生收获机械助力花生收获,减轻农民劳动强度;5500台大中型拖拉机为土地耕整提供强劲动力;7500台小麦播种机,保障小麦播种工作精准高效开展,为来年夏粮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

强化农机保障服务,该县抽调农机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小组,深入村居、农机专业合作社,指导机手对参加“三秋”作业的机械进行全面“体检”,及时排查和解决各类故障隐患,确保机具技术状态良好。目前,农机具已全部完成检修保养工作,同时,加强农机物资储备和供应,保障农机作业的燃油、零部件等物资充足,为农机化生产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丰收在手 底气在心

怀远玉米,从“靠天晒粮”到“烘干机主导”,科技让丰收摆脱天气的桎梏;五河螃蟹,从湖水到舌尖,背后是生态养殖的坚持;固镇农机,“铁甲”列阵待发,确保作物颗粒归仓——这三组镜头,共同诉说着同一个主题:丰收,不再只是“看天吃饭”的侥幸,而是政策护航、科技赋能、人与机械高效协作的必然结果。

丰收的背后,还站着无数默默守护的身影。种粮大户尚跃挥汗如雨中欣慰的笑容,养殖户朱凡堂近三十年的坚守,技术员王计洋们穿梭于田埂间的细致指导……他们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与协作凝聚成强大的“底气”。正是他们的付出,让“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在手”,让传统的农耕方式焕发出现代化的勃勃生机。

更值得欣喜的是,如今的丰收已然迈向了更高质量的阶段。螃蟹入选“国字号”名录,玉米实现烘干储存、品质提升,农机绿色作业、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农业正从追求“产量”转向提升“质量”,从“吃饭农业”迈向“品牌农业”和“科技农业”。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守护着脚下的绿水青山。

当我们品尝肥美的螃蟹、咀嚼香甜的玉米、花生时,我们品尝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政策、科技与人文交织的丰厚成果。“底气”,来自于强农惠农政策的持续发力,来自于农业科技的强大支撑,更来自于一代代农人的坚守与创新。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丰收的故事永远生动,永远灿烂,永远温暖人心。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这份“丰收在手”的喜悦与“底气在心”的踏实,更显意义非凡。

来源:蚌埠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