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元代,山东走出一位农学家——王祯,字伯善,为元初东平路泰安州人(今泰安),元世祖至元年间曾出任泰安州教授,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尹,大德四年(1300年)转任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尹,在此期间完成了《王祯农书》。
在元代,山东走出一位农学家——王祯,字伯善,为元初东平路泰安州人(今泰安),元世祖至元年间曾出任泰安州教授,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尹,大德四年(1300年)转任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尹,在此期间完成了《王祯农书》。
王祯认为,“农,天下之大本也”,并且“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农。其教民耕、织、种植、畜养,至纤至悉。”他还说,一个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如果不稼不穑,就很难担负起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不居高堂衙门,“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问学在田头,求教于老农,孜孜不倦研读历代农书。经过长年的农业生产实践,王祯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前人有关的农学研究相融合,编写成37卷约13.6万字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王祯农书》继承了中国古代农书编纂的优良传统,顺应了元朝重视农事经验总结的潮流,更是建立在其农业管理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成果。
《农桑通诀》为全书的总论,从整体上介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生产经验的总结,不仅系统论述了开垦、播种、施肥、收获、储藏的生产全过程,而且论述了家畜禽鱼、果木蚕桑等各种动植物的育养知识。
《百谷谱》则是具体就各种谷物、蔬菜瓜果、棉花、茶叶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说,并把各种作物分成了若干属类。
《农器图谱》介绍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该书涉及了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起源和栽培技术,以及各种林木的种植、家畜的饲养、虫鱼的养殖等等方面。
《王祯农书》涵括了广义农业方方面面的内容,广泛涉猎农林牧副渔多个层面,是一部内涵丰富、展示全面的农学全书,继承并超越了以往各种农书。
全面记载我国南北方各地的农业发展状况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在此之前的农书,基本上都是局限于某一个区域的农业状况,如《氾胜之书》反映了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我国西北部的农业情况,《齐民要术》也只是把范围扩大到了黄河流域的北方农业生产状况,涉及南方农业的农书几乎没有。
王祯生活的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大统一,社会生活比较安定,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发展,特别是南北方的交流进一步扩大。《王祯农书》全面反映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旱田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水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实践的真实样貌,书中绘制的《授时指掌活法图》《全国农业情况图》准确记录了当时全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在编纂方法上,《王祯农书》专门列有《农器图谱》部分,绘制了306幅图画,收录了105种农具,占到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这在农学史上是首创之举。正如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器非田不作,田非器不成”,他自己动手,设计和改制了水轮三事、水转翻车等先进的农机具。在他的笔下,水砻、秧马、织机、牛转翻车、九转连磨、水力大纺车……一件件原始而古朴的农具农器,被赋予了生命。清代学者顾嗣立在编辑《元诗选》时,特别设立“农务集”部分,专门选用了《王祯农书》中咏叹农事农器的51首诗作,这在历代诗歌选集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这样说,王祯博学多识,不仅是一位农学家,还是一位诗人。
《王祯农书》将农具分成二十门,每门细分若干项,每项之下又专门画一图演示,并配以文字注解说明,极大便利了读者。书中图片囊括了耕种、灌溉类农具七十余种,详细解释了其构造、来源、演变和用法,另外还有大量关于田制、仓廪、运输等农业方面的图片。图文并茂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亮点。该书付梓之后,立刻引起世人的关注和追捧,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元朝官方主持编订的《农桑辑要》。明清时期的农学书籍,很多都沿袭了《王祯农书》的做法和内容,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书中的农器具部分都是直接照搬此书。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