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喜欢听奉承话,贪图享受,懒得多想——结果身边自然就挤满了投其所好的人。
你知道吗?
翻开《资治通鉴》,有个故事特别发人深省!
战国时,齐桓公早年重用管仲,国力强盛,九合诸侯,风光无限。
可管仲离开后,他身边渐渐围上来易牙、竖刁这些小人。
易牙用极端方式表忠心,竖刁也以非常手段接近他。
听着离谱不?可桓公晚年真就被这群人影响,最终陷入了困境。
你肯定想:这老头是不是糊涂?
明明管仲临终前提醒过他,这些人连基本底线都不顾,能真心对你?
可桓公就是听不进去!
为啥?因为当时的桓公,要的就是这种“被捧上天”的感觉!
他喜欢听奉承话,贪图享受,懒得多想——结果身边自然就挤满了投其所好的人。
读到这儿,你品出点味儿没?
你身边围着的人,压根不是随机分配的!
就像磁铁,你是什么材质,就吸什么铁屑。
你整天抱怨生活不容易,唉声叹气,吸引来的肯定是同样牢骚满腹的人,凑一起互相传递消极情绪;
你咬牙啃硬骨头,琢磨怎么进步,身边慢慢就会聚起一群行动派,互相鼓劲儿往前冲。
别不服气!
举个书里的正能量例子:刘邦起义前处境并不如意,可萧何、樊哙这些能人为啥死心塌地跟着他?
因为刘邦哪怕再艰难,身上那股“一定能成事”的劲儿没散过!
他面对困难时展现的坚韧,反而让手下人更卖命——为什么?
因为人们天然向往能带他们突破困境的强者!
所以啊,别怪圈子不好。
你若整天发愁压力大,朋友圈刷屏“人生艰难”,吸引来的只能是找你吐苦水、拉你消沉的人;
你若把时间花在提升技能、琢磨成长上,发的内容都是“今天又攻下一个挑战”“复盘三个月进步明显”。
来找你聊合作的、请教经验的,自然全是积极向上的行动派。
有人问:那我不说话总行了吧?
错!沉默也是一种信号。
比如《资治通鉴》里,唐朝名将郭子仪晚年为啥大门敞开谁都能进?
人家那是用开放态度传递诚意。
可你要是普通人学他玩深沉,别人只会觉得你难以接近,结果呢?
靠谱的人不敢靠近,倒是那些想钻空子的试探着摸上门!
说白了,你的言行就是一张张广告牌。
你挂消极标签,来的全是想消耗你的;
你挂积极标签,奔来的自然是共创未来的人。
想要高能量的圈子?
先让自己成为能量源!
就像齐桓公要是坚持管仲定下的原则,晚年能陷入困境吗?
就像刘邦要是见人就退缩,萧何早跑没影了!
最后甩句硬核结论:圈子不是选出来的,而是你自身状态的投射。
与其抱怨身边人不行,不如把镜子转过来照照自己——你今天散发什么气质,明天就会遇见什么同路人。
来源: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