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割机轰鸣驶过,泥土翻滚,一颗颗饱满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它们随后被迅速收集、称重、录入产量……原种平均亩产达4882.28公斤!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马铃薯种薯生产标准。
收割机轰鸣驶过,泥土翻滚,一颗颗饱满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它们随后被迅速收集、称重、录入产量……原种平均亩产达4882.28公斤!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马铃薯种薯生产标准。
金秋时节,河西走廊秋意正浓,但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严庄村的田野里,却是一番火热景象——甘农薯7号原种大面积提质增产观摩会在此举行。一台台收获机轰隆作响,农户们弯腰捡拾,一袋袋刚出土的马铃薯像金灿灿的豆子,铺满了田埂。
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严庄村甘农薯7号马铃薯种植基地热闹非凡。
“以前种马铃薯,要么产量上不去,要么种薯带病毒,外销时经常被卡脖子。”观摩现场,甘肃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峰教授说,甘农薯7号是团队历经20年攻关选育的薯条及全粉加工型新品种,2024年,该品种商品薯就曾创下亩产5.8吨的佳绩,打破了国内加工型马铃薯长期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
长期以来,马铃薯种薯栽培技术不规范、成本高、品质参差不齐,一直是甘肃种薯走出省门、迈向国际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甘肃农业大学张峰教授团队与甘肃家禾集团的“产学研用”合作,给出了答案。
甘农薯7号收获现场。
收获现场。
双方共建“育繁推一体化”闭环,推动种薯繁育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加快科技成果落地,带动企业和农户共享增产红利,为全省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单产提升夯实种源基础。
“甘农薯7号具有抗旱耐热、适应性强、稳产高产的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让它的潜力完全释放。”张峰说,针对武威当地自然条件,团队研发了一套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采用单垄双行“起垄覆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模式,垄距严格控制在1.18米,株距18厘米,播深5厘米,每亩精准定植6400株2至5克的原原种,底肥施加量固定为每亩25公斤;生育期内不仅要精准追肥6次、通过水肥调控控制旺长,还要配套“苗前封闭+中耕培土+14次病害防控+6次虫害防治”的全程植保方案。这套“标准化操作手册”,让甘农薯7号马铃薯原种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刚刚收获的甘农薯7号原种。
高产是否有硬数据支撑?现场测产环节给出了肯定答案。由省地农业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4882.28公斤,块茎干物质含量平均达到21.49%。
“这一数据远超普通马铃薯原种产量水平。更让人欣喜的是,国家认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地块中17个样点的植株进行检测,马铃薯的6项病毒指标全部为阴性,各项指标符合国家马铃薯种薯生产标准。”张峰说,产量高、品质优,这样的种薯才能放心交给农户。
科研成果落地,最终要让农户得实惠。当地种植大户李大鹏就是甘农薯7号受益者之一,今年他种了100亩甘农薯7号,如今已全部采收完毕。“过磅的时候我算了算,总产量520吨,均亩产刚好5.2吨!”李大鹏笑着说,以前种其他品种,亩产最多3吨多,现在产量多了1吨多,效益明显提高了,“明年我肯定继续种植,并要扩大种植面积。”
专家进行原种病原体检查。
农户的信心,也来自市场的认可。甘肃家禾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蔡中万介绍,依托甘农薯7号的优良品质,集团今年已与东盟国家签订两个共计2.8万吨的商品薯出口订单,还和云南、贵州多家薯片厂签下1万吨销售协议,目前货物已陆续发货。“客户反馈好,而且加工性能稳定,炸出来的薯条、薯片口感和品相都不输国外品种。”蔡中万说,如今,随着甘农薯7号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户将借着这颗“金土豆”的东风,走上增收致富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良种源是提质增产的根本。张峰介绍,如今原种产量再创新高,不仅为甘肃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种源基础,更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人员观察甘农薯7号原种。
观摩会现场。
来源:凉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