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地处黄河下游,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农具以及炭化的粟、黍等谷物遗存,表明当时旱作农业已日渐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鲁国均重农。正如《管子·治国篇》中所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数据显示,今日的山东以全国6%的耕地,贡献了全国8%的粮食、11%的蔬菜、12%的水果。
物产丰饶,是自然的馈赠,但农业的强大,绝非靠天吃饭那么简单。自古以来,山东“丰”景的背后,是山东农业生产智慧的不断提升。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农具以及炭化的粟、黍等谷物遗存,表明当时旱作农业已日渐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鲁国均重农。正如《管子·治国篇》中所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在齐国形成的农学著作主要有《野老》及《管子》中的《度地》《地员》等篇。《野老》十七篇,被《汉书·艺文志》列为农家类著录,大约在汉代以后失传。对《野老》的成书及作者,据班固自注:“六国时,在齐楚间。”战国时,楚国的势力已扩大到与齐国相交的鲁中南地区。后汉应劭注:“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从班固和应劭的简注中可知,《野老》一书与山东关系密切,其作者是一位活动在鲁中南地区,亲临农业生产,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农学家,书中的内容必是与农业生产技术有关。齐国发达的农业,产生《野老》这样的农学著作是很自然的。在《汉书·艺文志》中,仅《野老》与《神农》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农书,表明齐国在农学理论方面也居于领先的地位。
而《度地》和《地员》两篇是《管子》一书中有关农学方面的专著。《度地》篇主要论述了水利灌溉工程技术,《地员》篇则专门谈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都是我国先秦农学专业技术文献。
再就是,山东位于北方旱作农业区与南方稻作农业区的过渡带,农业类型多样,作物种类丰富。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山东成为农业技术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区域。氾胜之将黄河下游一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到黄河中上游地区,为促进华夏民族农业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不仅总结了黄河流域的旱作技术,也记载了部分南方作物的栽培方法,体现出广泛吸收、兼收并蓄的特点。王祯在《王祯农书》中则进一步绘制了大量农具图谱,系统整理南北农具形制,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山东能孕育出以三位农学巨匠为代表的农学家群体,与深厚的农耕根基、重农思想、地理区位优势、昌盛文教密不可分。我们可以说:山东,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高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摇篮之一。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