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山东传染病46728例、死亡52人”的通报引发不少人关注,看到数据后,很多人会疑惑:这些病例到底是什么病?有啥症状?该怎么防?得病后怎么护理恢复快?其他地区情况又如何?今天就把这些问题拆解开,用大家能看懂的话讲明白。
近期,“山东传染病46728例、死亡52人”的通报引发不少人关注,看到数据后,很多人会疑惑:这些病例到底是什么病?有啥症状?该怎么防?得病后怎么护理恢复快?其他地区情况又如何?今天就把这些问题拆解开,用大家能看懂的话讲明白。
一、山东疫情实情:46728例不是“一种病”,分三类更清晰
先明确一个关键信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通报的“46728例”,是2025年8月1日至8月31日全省所有法定管理传染病的总数,并非单一病种,死亡52人也均来自乙类传染病,具体可分为甲、乙、丙三类来看:
1. 甲类传染病:仅1例霍乱,无死亡
甲类传染病是传染性最强、危害最大的类别,但山东当月仅报告1例霍乱,且已及时隔离治疗。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多因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发病急,主要症状是剧烈呕吐、腹泻(米泔水样便),若不及时补水可能脱水休克,但只要及时就医,用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治疗,治愈率很高,大家不用过度恐慌。
2. 乙类传染病:25856例、52人死亡,3类病占比高
乙类传染病共报告25856例,死亡52人,发病前三位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病种:
- 新冠感染:如今致病力已大幅减弱,多数人感染后表现为低热(37.3-38℃)、咳嗽、乏力、咽痛,少数老人或有基础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的人可能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重症症状,死亡病例多与基础病加重有关。
- 病毒性肝炎:分甲、乙、丙、丁、戊五种,山东报告的以乙肝、丙肝为主。乙肝、丙肝多通过血液(如共用针管)、母婴、性传播,早期可能没明显症状,长期不控制会损伤肝脏,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甲肝、戊肝通过吃了被污染的食物传播,会出现黄疸(皮肤、眼睛发黄)、乏力、恶心、腹痛等症状。
- 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通过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传播,典型症状是长期低热(午后明显)、盗汗(夜间出汗)、咳嗽(可能带血)、体重下降,若不及时治疗,会损伤肺部,甚至扩散到其他器官,免疫力弱的老人、学生更易感染。
3. 丙类传染病:20871例,无死亡,多是“常见病”
丙类传染病共20871例,无死亡病例,前三位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夏季高发:
-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多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引起,吃了变质食物或喝了生水易感染,症状是呕吐、腹泻、腹痛,儿童和老人易中招,但通常1-3天可自愈。
-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比普通感冒症状重,会出现高热(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通过飞沫传播,冬春季高发,但夏季也有散发病例。
-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通过接触玩具、餐具等传播,手心、脚心、口腔会出疱疹,可能伴随发热,多数一周左右能好,少数重症会出现脑膜炎等并发症。
二、针对性防范:不同病种有“专属防护招”,简单易操作
不用记复杂理论,针对高发传染病,记住这些实用防护方法就行:
1. 防呼吸道传染病(新冠、流感、肺结核):
- 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如商场、地铁)戴口罩,尤其老人、孩子、有基础病的人;
-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捂嘴,别对着人;
- 家里、办公室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降低病毒浓度;
- 流感季节可打流感疫苗,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优先打;
- 避免和有咳嗽、低热症状的人密切接触,若自己出现症状,及时居家休息。
2. 防消化道传染病(霍乱、感染性腹泻、甲肝/戊肝):
- 饭前便后必须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20秒以上;
- 不吃生的或没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鲜、肉类,剩菜要彻底加热;
- 喝烧开的水或瓶装水,别喝生水,外出自带水杯;
- 生熟食物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餐具定期消毒(用开水烫或消毒柜);
- 甲肝高发地区,可接种甲肝疫苗,保护期能到20年以上。
3. 防特殊传播传染病(乙肝、丙肝、手足口病):
- 乙肝、丙肝:不共用牙刷、剃须刀,去正规医院打针、输血,避免不洁性生活,新生儿及时打乙肝疫苗;
- 手足口病:家长给孩子换尿布、喂饭前后洗手,孩子的玩具、餐具每天用开水烫洗,少去游乐园、早教中心等密闭场所,可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预防重症。
三、得病后护理:做好这几点,助恢复、防加重
万一感染了,别慌,正确护理能帮身体更快恢复,还能避免传染家人:
1. 新冠、流感:居家休息,对症处理
- 多喝温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帮助散热、稀释痰液;
- 发热低于38.5℃时,用温水擦额头、腋下、腹股沟降温,别捂汗;超过38.5℃,可吃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按说明书吃,别过量);
- 咳嗽厉害时,可喝氨溴索口服液或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50%-60%),避免吃辛辣、油腻食物;
- 居家期间单独住一个房间,用单独的餐具、毛巾,家人接触时戴口罩,每天给房间消毒(用含氯消毒剂擦桌子、门把手)。
2. 感染性腹泻、霍乱:补水是关键,别乱吃药
- 别禁食,可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蒸蛋,避免牛奶、豆浆等易胀气的食物;
- 腹泻、呕吐时,及时喝口服补液盐(药店能买),按说明书冲调,预防脱水,比喝白开水管用;
- 别自己吃止泻药,尤其是感染性腹泻,止泻可能让病毒、细菌留在体内,加重病情,若腹泻超过3天、出现口干、尿少等脱水症状,及时去医院;
- 患者的粪便、呕吐物要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如84消毒液),避免污染环境。
3. 肺结核、乙肝:遵医嘱治疗,长期坚持
- 肺结核:必须按医生要求吃抗结核药,别擅自停药,否则会耐药,治疗时间变长;多吃高蛋白食物(鸡蛋、牛奶、瘦肉),补充营养,避免熬夜、劳累;
- 乙肝:定期复查肝功能,不喝酒、不熬夜,少吃伤肝的药(如某些感冒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若医生建议抗病毒治疗,要长期坚持,控制病毒复制。
4. 手足口病:照顾孩子要细心
- 孩子口腔有疱疹时,别吃酸、辣、烫的食物,可吃温凉的粥、烂面条,用生理盐水漱口,缓解疼痛;
- 手心、脚心的疱疹别挤破,可涂炉甘石洗剂止痒,避免孩子抓挠导致感染;
- 密切观察孩子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抽搐,立即送医院,别耽误。
四、全国情况:多地有通报,无大范围暴发,整体可控
不止山东,全国其他地区也会定期通报传染病情况,从2025年8月数据来看,整体形势平稳,无大范围暴发:
- 江苏:当月报告传染病37433例,死亡15人,高发病种是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和山东类似;
- 广东:报告46443例,死亡49人,前三位是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因广东流动人口多,艾滋病报告数相对高;
- 河南:报告32156例,死亡28人,高发的是流感、感染性腹泻、乙肝,夏季雨水多,消化道传染病占比高;
- 东北三省:因8月气温开始下降,流感病例比南方多,肺结核报告数也略有上升,但都在可控范围内。
各地都会根据本地高发病种调整防控措施,比如广东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河南加大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力度,大家可关注当地卫健委官网,了解本地最新情况。
其实,山东这次通报的传染病数据,是法定传染病的常规报告,多数是常见、可控的病种,只要做好防范、正确护理,不用过度紧张。记住:传染病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小柠檬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