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的田野里,现代农业的蓬勃活力尽显——连片的马铃薯田里,大型全自动收获机往来穿梭,精准完成挖取、分拣流程;青贮全株玉米地里,收割机轰鸣着实现收割、粉碎一体化作业,一车车青贮饲料成了畜牧业的“优质储备粮”。
金秋时节,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的田野里,现代农业的蓬勃活力尽显——连片的马铃薯田里,大型全自动收获机往来穿梭,精准完成挖取、分拣流程;青贮全株玉米地里,收割机轰鸣着实现收割、粉碎一体化作业,一车车青贮饲料成了畜牧业的“优质储备粮”。
今年,塞北管理区种植马铃薯5万余亩、胡萝卜2万余亩,青贮全株玉米1万余亩,三种作物预计总产量超30万吨,一幅由现代农业勾勒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塞北管理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源于其清晰的战略规划与独特的发展优势。塞北管理区依托体制机制与资源禀赋的双重优势,一系列举措推动农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塞北管理区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河北省省级乳业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现代农业发展“底色”愈发厚重。
全程机械化领跑全国,筑牢现代农业“效率基石”
在塞北管理区的农业生产现场,“机械化为主、人工为辅”已成为常态。目前,全区农业机械化率高达95%,位居全省前列,从播种、灌溉、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收割、加工,全程机械化设备实现马铃薯、胡萝卜、饲草等主要作物全覆盖。
以马铃薯种植为例,大型智能播种机可精准调控行距、株距,结合无人机植保与全自动收获机作业,种植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了数倍,且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这不仅破解了坝上地区劳动力短缺难题,更通过农时精准把控、资源高效利用,保障了“全国生态马铃薯之都”的品质口碑,为现代农业发展筑牢了“效率基石”。
技术突破打破瓶颈,激活现代农业“创新动能”
塞北管理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带来的突破。过去,“坝上地区无法种植青贮全株玉米”是公认的难题,而如今,通过品种改良、科学种植技术推广与水肥一体化管理优化,青贮全株玉米在塞北实现规模化种植,不仅亩产达到预期目标,更形成“种植+青贮+饲喂”的闭环模式,为当地奶牛养殖提供优质饲草保障,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迈出关键一步,这一突破填补了坝上地区青贮饲料本地化供应空白,让每亩土地经济效益提升近300元,为农牧民增收开辟新路径。
在生态农业技术探索上,塞北管理区同样成果显著。围绕“首都两区”建设要求,当地推动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低污染、节水、节能、智能化方向转型,创新探索出以“牛粪发酵——优质沼肥——粪肥还田”等一系列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在马铃薯、胡萝卜等作物种植中广泛应用。这些技术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还通过精准灌溉与施肥,提高了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效益,实现了“种养互惠、生态共赢”,让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全产业链提质升级,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坚持“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发展定位,塞北管理区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升级,2.3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园区联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草业创新团队、河南黄泛区农科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与攻关,构建起涵盖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智能农机作业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品种多样、试验先行、示范引领”的旱作农业发展格局。
同时,塞北管理区全力谋划创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系统编制塞北有机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坝上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塞北乳、薯、肉、菜等绿色生态农产品,以高附加值产品形态推向北京、上海、广州等高端消费市场,让“塞北味道”香飘全国,成功构建起从品种培育、标准化种植到市场精准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未来,塞北管理区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全产业链为墨,在坝上高原书写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现代农业新篇章。(王会文)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