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里,82岁的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村民戴淑英站在田埂上,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孙子种了六七百亩地,我来帮帮忙,轻巧!”戴奶奶口中的“轻巧”,背后蕴含着千钧重量——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用戴奶奶本人的话说,就是“犁田不用
秋分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近日,一段八旬奶奶“驯服”农用无人机的视频走红网络,为丰收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新”意。
视频里,82岁的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村民戴淑英站在田埂上,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孙子种了六七百亩地,我来帮帮忙,轻巧!”戴奶奶口中的“轻巧”,背后蕴含着千钧重量——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用戴奶奶本人的话说,就是“犁田不用牛、打药不用人背、机械满田飞!”如今,高科技走进了寻常农家,操作愈发简便,连八旬老人都能轻松变身“飞手”。事实上,“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成果斐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这些数据,是“轻巧”背后的硬核支撑,中国农业的升级转型,正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深入田间地头。
如今,这股科技融入的乡村的“新”潮,已非零散的萌芽,而是处处澎湃涌动。放眼全国乡村:特色农业蓬勃生长,乡村旅游火热升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更令人欣喜的是,传统农业正插上科技翅膀:自主研发的“种子芯片”充实农业“基因宝库”,北斗导航智能农机加入现代化“机械大军”,农用飞机、AI大数据分别助力施肥打药与病虫害预防,科技正深度融合于农业生产全链条,绘就一幅现代丰收图景。
主动学习新科技的戴奶奶们,正是千千万万正在拥抱现代农业的中国农民的缩影,他们不仅能学习,更肯学习,这种主动拥抱变革的积极性,是中国农业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关键的力量: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爱农村的“新农人”正在返乡创业,以江苏为例,将论文写在田野里的魏巧、创新打造网红直播村的鲁曼、构建“吃住游购”乡村文旅产业链的俞慧……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在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的双重推动下,农产品的市场也越来越宽广,农产品特色化培育、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的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苏州阳澄湖的大闸蟹、黑龙江五常的大米、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品尝到各地特色美味。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7.4%。相关研究机构数据也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农村网商数已超过1950万家,同比增长6.4%。数字背后,是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为未来农业发展标明了方向。
风禾尽起,盈车嘉穗。今天我们礼赞的丰收,不仅是汗水浇灌的果实,更是科技赋予的底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让土地孕育出更多可能,让农民萌生更多希望。我们期待,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未来农业更高效智慧,让乡村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迎来更多更好的丰收。(李璞 吴盈青 )
来源:中国江苏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