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9月,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次死刑执行再次引发舆论风波。59岁的死囚米勒,因为体重高达300斤,血管难找,经历了两次“失败”的死刑执行。最终,他在第二次行刑中被氮气折磨6分钟才死透。米勒的死亡,不仅折射出美国死刑执行的残酷与混乱,也让人感叹他如何一步步走
2024年9月,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次死刑执行再次引发舆论风波。59岁的死囚米勒,因为体重高达300斤,血管难找,经历了两次“失败”的死刑执行。最终,他在第二次行刑中被氮气折磨6分钟才死透。米勒的死亡,不仅折射出美国死刑执行的残酷与混乱,也让人感叹他如何一步步走向这个结局。
这一切的开端,要从25年前说起。米勒曾是个普通的送货司机,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凭着稳定的收入和母亲的生活补助,他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只是他的性格偏激暴躁,稍有不顺就能大吵大闹,甚至动手伤人。
米勒的脾气有多差?一场电视剧错过播出,他能砸烂电视再打电话投诉电视台“忽略”了他。童年时,他因调皮挨打,头部多次受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患上了被害妄想症,总觉得身边的人在针对他。
但米勒的精神问题不足以成为他犯罪的借口。他的三条人命,都是蓄意谋杀。
第一个受害者是他的公司领导贾维斯。米勒认为自己工作努力,理应加薪,但因态度差、顾客投诉多,领导迟迟不给他涨工资,甚至对他的行为颇有微词。后来公司裁员,米勒被辞退,他认定是贾维斯的“阴谋”,从此怀恨在心,暗下决心要报复。
第二和第三个受害者,是米勒在第二家公司认识的同事李和斯科特。这两人与米勒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却因工作表现良好被上司重用,分配到了更好的送货路线。米勒因此嫉妒不已,觉得是他们在上司面前“说坏话”,抢走了他本应得到的机会。
2000年8月5日,米勒动手了。他先闯进李的办公室,开枪将其打成重伤,随后补了一枪爆头,杀人后又径直找到了斯科特,用三枪送走了他。还不解恨的米勒又驱车赶到贾维斯的办公室,质问对方为何“害”他,最后将其射杀。
短短一个上午,三条人命消失在米勒的枪口下。警方在高速路口抓住了米勒,发现他的枪膛里还上满了子弹,若不是抓捕及时,他可能还会继续杀人。
三条人命,铁证如山,米勒被判处死刑。然而,他却足足活了25年才被执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美国死刑制度的拖延之术。
首先,美国死刑的上诉程序极为复杂且漫长。米勒的律师以“精神疾病”为由,试图让他逃脱死刑。他们声称米勒因头部受伤导致大脑失控,作案时是“非自主”状态,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说法虽然最终没有被采纳,但拖延了审判进程。
其次,美国死刑的执行方式也饱受争议。阿拉巴马州保留死刑,但执行方式却频频出现问题。注射死刑本是最“常规”的手段,却因多次失败引发舆论批评。一旦出现“残酷或不人道”的情况,死囚的律师和人权组织就会介入,以所谓的“人权”为名质疑死刑的合法性,进一步拖延执行时间。
米勒案就是典型例子。第一次执行死刑时,因他的体重高达300斤,狱警找不到静脉,折腾了90分钟仍未成功,只能暂停执行。这让米勒逃过一劫,却也让他在铁床上被扎得满身是血,痛苦不堪。
到了第二次死刑,阿拉巴马州改用氮气窒息的方式。这种方法被认为“更人道”,但实际执行时,却让米勒经历了极端的恐惧和痛苦。
行刑时,工作人员为米勒戴上面罩,向其中输送纯氮气,导致他逐渐缺氧窒息而死。据目击者描述,米勒在行刑过程中剧烈挣扎,拼命喘气,试图挣脱面罩,但被工作人员死死按住。他在挣扎了约6分钟后,才停止了呼吸。
死前,米勒仍在大喊自己“死得冤枉”,但他的下场,或许正应了那句“恶有恶报”。
米勒的死刑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方面,受害者家属认为,米勒的罪行十恶不赦,他的死亡是正义的伸张;另一方面,一些人权组织和国际机构却批评阿拉巴马州的死刑执行不够“人道”,呼吁废除死刑。
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的是西方社会对人权观念的扭曲。米勒杀害三条无辜生命,却还能依靠制度漏洞拖延25年,甚至在死后,还能得到舆论的“同情”。相比之下,那些因他而丧命的受害者,似乎早已被遗忘。
死刑制度的存废,本是一个复杂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但有一点值得深思:当“人权”成为恶人逃脱惩罚的借口时,正义是否还能真正得到伸张?
米勒的故事,或许只是美国死刑制度乱象的冰山一角。但他的结局,也提醒着人们,正义虽迟,但绝不会缺席。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