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枚重达一吨的唐代石鼓,在包裹了棉花、麻绳和高丽纸后,被小心翼翼地装进特制木箱,开始了它意想不到的万里之旅。
一枚重达一吨的唐代石鼓,在包裹了棉花、麻绳和高丽纸后,被小心翼翼地装进特制木箱,开始了它意想不到的万里之旅。
“这哪是搬家,这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命根子啊!”
1933年2月5日深夜,故宫博物院秘书吴瀛望着鱼贯驶出紫禁城的车队,喃喃自语。
他和其他19位故宫人立下了“人在文物在”的誓言,即将护送13427箱文物离开北平。
那一夜,北平全城戒严,军队全城护送,几十辆板车在熟悉的街道上行驶,街上空无一人,除了车子疾驰的辘辘声之外,听不到一点别的声音。
这些板车上装载的不是普通货物,而是故宫博物院的珍宝,包括书画近9000幅,瓷器2.7万余件,还有中国现存最早刻石文字的石鼓。
01 仓皇启程,国宝大迁徙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铁蹄踏向华北。
有识之士意识到,中日全面战争不可避免,故宫文物危在旦夕。
当时争议不小。
有人质疑:“国土将失,何必在乎这些瓶瓶罐罐?”
鲁迅甚至在文物运出的当天,在《申报》上发表文章讽刺这是“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
但更多有识之士坚持:
这些不是普通的“古董”,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装箱工作从1932年秋开始,堪称世界包装史上的奇迹。
故宫人光打包就花了半年多,共打出13427箱文物。
易碎的瓷器包装尤为精细:
每个瓷盘被五六个叠放捆绑,先用棉花裹住外侧,再用纸包起来,最后用绳子绑紧,才能装进特制木箱。
最棘手的是石鼓的打包。
每个石鼓重达一吨,石头表面已经风化,上面的字刻在石皮上,而石皮已经与鼓身分离。
故宫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想出了妙招:
使用浸湿的高丽纸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轻捺,使纸张接近石身,干了后就固定在那里;
然后每个石鼓包上两层棉被,棉被外又用麻打成辫子,缠紧棉被;
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内用稻草塞严实,箱外包上铁皮条。
02 三路西迁,历尽艰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已迁至南京的文物再次面临威胁。
兵分三路,向大后方转移。
南路由庄尚严负责,运送80箱精品文物。
这批文物曾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可谓 “国宝中的国宝” 。它们经湖北、湖南,辗转到贵州贵阳、安顺,最后抵达川南巴县。
中路是数量最多的一批,共9369箱,由欧阳道达(欧阳定武的父亲)负责。
这批文物沿长江水路到达汉口,然后用火车运到重庆,最后存放在乐山安谷乡的“一寺六祠”。
北路最为艰险,共7286箱,由那志良负责。
这批文物经宝鸡入四川,存放在成都大慈寺。
北路运输险象环生。
那志良回忆:“论到吃,一进饭铺,桌子上落满了苍蝇,黑黑的一片。论到住,旅馆里的蚊虫、臭虫是没有办法的。
而且大小便都要到猪圈里去,臭气熏人。”
有一次,车队在川陕公路上行驶时,遇到明月峡一段塌方,汽车只好返回广元等候,一耽搁就是十多天。
还有一次,车辆在经过绵阳附近时遇险,车轮滑到了沟里,幸好只是把车摔坏了,文物箱子却未被震破。
03 藏身天府,官民共护国宝
文物入川后,成都大慈寺成为了北路军的重要庇护所。1938年4月24日,文物尚在途中,四川省政府就密令“四川省会警察局”秘密查看大慈寺,准备将其作为文物藏身地点。
密令中称:“本府近因重要器物需地屯储,兹查有大慈寺之大雄殿及藏经楼上下两处房屋宽敞,适宜堪以借用。”
当时为保密,不直言是“故宫文物”,而称作“重要器物”。
寺庙起初不愿腾让房屋。
4月26日,省政府以“待用孔急,未便任其违延,致误要公”为由,要求警察局“立派要员前往交涉,勒令立即腾出。”
最终,6595箱故宫文物在大慈寺存放了13个月。
冥冥之中,千年古刹保佑着中华文化瑰宝。
在乐山安谷,当地百姓为保护国宝付出了巨大努力。
当年唯一的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搬运工赵鸿发回忆:
“当时警卫很严,我们不晓得箱子里藏的都是宝贝,但没哪个敢去问具体是啥子东西。”
有次他抬箱子时因太重失手,箱子一角杵到地上,
“所有人都吓傻了,幸好箱子结实,宝物没得出啥子事情,不过押运士兵害怕我是故意的,还把我抓起来关了一个多小时。”
04 奇迹背后,制度与人情
这场历时十余年、辗转上万公里的迁徙,百万件文物几乎无一损毁遗失,创造了世界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严密的制度和故宫人的敬业精神。
欧阳定武介绍:
“文物每动一个地方,出发时间、运输工具、转岗、转车、转船,故宫人必须有文字记录。”
甚至连扛箱工也有“牌子管理法”:
工人从出库管理员手中拿一个牌子,箱子运到后,牌子交给入库管理员,双方对牌核实无误后,才能发车。
除了制度保障,全民参与也是成功的关键。
李文儒副院长感慨:“如果说抗战是全民抗战,那么南迁就是全民护宝。所到之处,地方政府都是竭尽所能提供帮助和存放点,光靠故宫工作人员,连北京都出不去。”
在乐山,当地百姓为文物守护付出了巨大努力。
战后清点时,不仅没有丢失文物,反而多出了一些——原来是当地农民自发捐赠的。
05 文化回归,精神永传
抗战胜利后,三路文物先后集中到重庆,1947年运回南京。
1958年,大部分南迁文物北返故宫。
1948年,部分文物被运往台湾,形成 “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 的局面。
但无论文物最终去向何方,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
2010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办“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
两岸故宫人通过“重走”这一形式,亲身追寻故宫前辈迁运文物的艰难历程。
如今,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已随风而逝。
但当你走进故宫,驻足在那枚唐代石鼓前,或许能感受到它身上承载的不只是一千多年的历史,还有那段烽火连天中万里迁徙的传奇。
“文物南迁保护的不仅是文物,更延续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民族精神。”
那些在战火中守护文化火种的人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文明的尊严。
来源:馋嘴零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