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正好是《巴黎协定》签了十年,联合国特意在纽约开了气候峰会,本以为能给全球减排提提气,结果一份新报告直接把“底”给揭了。
2025年正好是《巴黎协定》签了十年,联合国特意在纽约开了气候峰会,本以为能给全球减排提提气,结果一份新报告直接把“底”给揭了。
17个化石燃料生产国的计划,跟协定里控温的目标差了可不是一点半点,说超标120%都不夸张,这巴黎协定看着都快成“废纸”了。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气候分析组织还有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这几家一起出了份《2025年生产差距报告》。
里面说,现在各国计划到2030年产的化石燃料,比要实现1.5℃控温目标需要的量,多了两倍还不止,就算退一步按2℃算,也多了一大截。
这份报告不是瞎编的,是分析了全球20个最大的化石燃料生产国得出来的,这20个国家占了全球石油、煤炭、天然气总产量的八成。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20个里有17个,居然还打算在2030年前多产至少一种化石燃料。
本来想盼着大家都往清洁能源转,结果这17国倒好,还在往“老路子”上冲。
报告协调人德里克·布罗克霍夫也说了,2023年迪拜COP28的时候,近200个国家都承诺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可到了实际行动上,不少国家根本没跟上。
有些国家嘴上说要转清洁能源,实际还是抱着化石燃料不放,规划的产量比两年前还高。
我觉得这事儿挺讽刺的,承诺说得再好听,没有行动支撑,不就是“放空炮”嘛。
报告里的问题还没消化完,纽约气候峰会又出了一堆糟心事,按《巴黎协定》的规矩,各国得定期交“国家自主贡献”(NDC),就是自己的减排计划,本来今年2月就该交齐,结果几乎没国家遵守。
联合国没办法,把期限延到9月底峰会这段时间,到现在也才40来个国家交了,剩下的还没动静。
欧盟本来是气候治理里的“老大哥”,这次却掉了链子,因为内部吵来吵去,连正经的NDC提案都没弄出来,只能拿着“意向声明”来参会,公信力一下就降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秘书长西蒙·斯蒂尔还特意提醒,欧盟得往最高减排目标上靠,还得在11月巴西COP30前把计划定下来。
欧盟内部矛盾也能理解,比如德国还依赖俄罗斯天然气,波兰这些国家靠煤炭吃饭,但作为“引领者”,连个统一计划都拿不出,确实说不过去。
更麻烦的是关键国家缺席,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没来峰会,减排计划也没公布,美国更离谱,特朗普一回来就打算让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今年年底就生效,国内还抵制清洁能源和电动车。
毫无疑问,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国,美国是第二大,这俩不参与,全球减排的盘子根本撑不起来,多边合作这不就等于少了“主心骨”嘛。
虽然气候峰会一地鸡毛,但也不是没点好消息,就在峰会期间,联合国的《公海条约》终于凑够了60个国家批准,明年1月就能生效了。
这条约要把30%的公海划成“海洋保护区”,还能管管非法捕捞、海洋污染,好歹给多边合作留了点面子。
不过话说回来,气候治理的核心问题还没解决,有记者说,纽约联合国大厦里讨论减排的官员,跟堪萨斯城燃煤电厂里干活的人,像是活在两个世界,官员们谈目标,工人们担心失业。
我查了下,那座燃煤电厂现在还占当地电网发电量的三成多,能解决2000人的工作,真要关了,转型资金和就业安置都是难题。
如此看来,要让巴黎协定不变成“废纸”,光喊口号没用。
发达国家得先把承诺的气候资金到位,别总拖着,对那些打算扩产的国家,也得有监督机制,还有碳捕获、氢能这些转型技术,得全球共享。
毕竟气候问题是大家的事,总想着短期利益,最后遭殃的还是全人类。
来源:华夏趣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