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模式以乡镇为主体,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农业产业服务队、“三资经营”服务队、项目运作服务队、工矿协调服务队、劳务技能服务队,做足人才、资金、政策三个保障,带动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提质增效。
秋收的盘州,不仅收获了果实,更收获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一社五队三保障”发展模式正在该市全面推行。
该模式以乡镇为主体,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农业产业服务队、“三资经营”服务队、项目运作服务队、工矿协调服务队、劳务技能服务队,做足人才、资金、政策三个保障,带动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提质增效。
排队等待收购刺梨的车队(黄瑶 摄)
在大山镇古德村村委会门口,记者看到十几辆装满刺梨的三轮货车排成长队,村民们正忙着装箱、搬运,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大山镇锁定高片区(高兴村、高山村、高祥村、松山村、新光村)和播土片区(播土村、古德村、大雨谷村、小雨谷村、云南寨村)两大刺梨主产区,以片区股份经济合作联社作为核心经营主体,整合片区内刺梨种植、采收、运输等资源,打破村域界限,实现“统一规划、集中运营”,为刺梨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为保障产业顺畅运转,大山镇还成立了刺梨收购工作专班,深入各村摸底产量、宣传政策,并积极对接刺力王等企业,搭建稳定销售渠道。专班负责人庄雄胜表示:“从地头到市场,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大山镇党建办主任余波波补充道:“我们还组建了5支专业服务队,精准对接技术、销售与资源盘活需求。”
村民把刺梨装箱(黄瑶 摄)
这些服务队采用“党政班子牵头+多元力量参与”的组队方式,队伍成员不仅涵盖农业技术骨干、驻村工作队队长、经验丰富的村干部等“核心力量”,还广泛吸纳返乡创业能人、热心村民志愿者,确保队伍兼具领导力、专业性与实操性。他们分工明确,深入田间,为刺梨种植、管护、采收全流程提供精准支持。
农业产业经营队着力打通“产销链路”,推出“以商带品”模式,借本地姜商客源网络,把刺梨推向外地市场。技术人员深入种植基地,指导农户控水、防病,提质增产。收购环节则实行“专人专责”,有人跑村摸产量、讲政策,有人统筹定点运输,还有人负责现场验果、过秤、发款,确保农户交果就能及时拿钱。规模化运作的采收环节,每天吸纳100余名劳动力就近就业,农户既增产又增收。
“三资”经营队负责盘活闲置土地、厂房,推动村集体入股煤焦化企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同步建立“强村带弱村”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帮扶,带动全镇28个村(社区)共同发展,确保村村有产业、有收益。
劳务技能服务队则提前摸排劳动力,组建17支采收小队,以“2元/斤”计酬方式吸引就业,同时开展培训,提升采收效率与安全性。
大山镇只是盘州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抹缩影。迄今,盘州市共组建农业产业经营队84支、“三资”经营队126支、项目运作经营队15支、工矿协调服务队23支、劳务技能服务队40支,真正实现了“一社五队”镇村全覆盖。
大山镇不仅外引农技专家,还内育本土能手,组建“刺梨智囊团”,在采收季节驻点指导。同时,组织骨干赴市委党校培训,提升种植、管理和运营能力,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今年,大山镇刺梨鲜果产量达960余吨,比去年翻了一番。“一社五队三保障”模式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盘州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613.02万元,村均17.03万元。2025年以来,已累计提取116.33万元收益用于群众分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实习生 李文菊
编辑 邓运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