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贵所在的钟山区第十五小学,是由29个民族学生组成的“大家庭”,也是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如何让不同民族的孩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获得‘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时,我第一反应是激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学校多年深耕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证明。”
黄贵,钟山区第十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荣获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
黄贵所在的钟山区第十五小学,是由29个民族学生组成的“大家庭”,也是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如何让不同民族的孩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为此,他始终坚持“融入式”教育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学校整体规划,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我们要让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日常。”
黄贵带领学校打造了140多个“红领巾小社团”,涵盖苗族扎染、京剧、书法、茶艺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与3D打印、编程等现代科技项目。97%的学生自愿参与其中,每学期专注培养一门兴趣,期末则通过作品展览、舞台汇演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还邀请家长到场,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黄贵(中)(黄瑶 摄)
“对小学生讲民族团结,不能讲大道理,要让他们听得懂、喜欢听。”这是黄贵的教育心得。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他推动学校启动“党员微党课”,让学校所有党员轮流上阵讲民族团结的故事。每周五中午15-20分钟的微党课,以故事化的形式让抽象的理念变得生动具体。截至目前,79节微党课下来,孩子们心中早已悄然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除了课堂内的融入,更真实的融合发生在交流之中。自2019年起,黄贵牵头组织学生与钟山区南开乡沙拉小学的学生们一对一结对,同吃同住同学习。回来后,孩子们在日记里写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成了好朋友”“我的好朋友会说两种语言”的童真感悟。
2023年,学校又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第二小学开展“石榴籽一家亲手拉手一起走”书信交往交流活动。每年“六一”前,全校5621名学生集体写信寄往西藏,平时还有学生自主书信往来,用文字连起了藏汉孩子的心灵。
2024年10月,学校又带领学生走进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箐苗村寨,体验织布、吹三眼箫等民族技艺,触摸鲜活的民族文化。通过这些生动的研学实践,让学生更加懂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校的民族团结展厅(黄瑶 摄)
在学生管理上,学校也充满巧思。“我们不做严苛的管理者,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陪伴者。”学校构建以少先队为核心的“大队—中队—小队”三级自主管理体系,学生通过民主选举担任职务,这不只是看成绩还要看平时表现,比如,是否经常帮助同学、生活习惯是否良好等等。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让他们在“自己管自己”中学会包容与协作,不同民族的孩子自然而然成了好朋友。
同时学校依托“凤凰五羽”党建品牌,将民族团结深度融入教育实践。围绕“五羽党建育美好,石榴花开向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艺术凤凰、书香凤凰、绿色凤凰、快乐凤凰”的办学特色,通过“五个引领”实现从政治、价值、文化到意识和组织的全面认同,让民族团结渗入办学每一个细节。
31年来,黄贵始终秉持“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初心。如今,他更希望将学校的经验推广出去,“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发芽。”
学校获得的部分荣誉以及学生们的作品展示(黄瑶 摄)
教育无声,却足以连接心灵。黄贵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民族团结,是每天发生的故事,是可以触摸的日常。在这些日常中,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学生心与心之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实习生 李文菊
编辑 邓运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