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雾漫过田埂时,稻穗已驮着半盏清露弯了腰。村口老槐树的叶子正以肉眼难辨的速度泛黄,一片叶飘落在石阶上,恰好与昨夜新结的白霜叠成了“平分”的模样——这是秋分,大地在陈旧的年轮里,又铺开了新秋的序章。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具“平衡”意蕴的节点,秋分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刻度
静言(孙静)
晨雾漫过田埂时,稻穗已驮着半盏清露弯了腰。村口老槐树的叶子正以肉眼难辨的速度泛黄,一片叶飘落在石阶上,恰好与昨夜新结的白霜叠成了“平分”的模样——这是秋分,大地在陈旧的年轮里,又铺开了新秋的序章。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具“平衡”意蕴的节点,秋分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刻度,更是华夏文脉里流转千年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印记。
一、星轨之下:秋分的由来与历法传承
秋分的诞生,始于先民对星轨的凝视与对天地的追问。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便有关于“分”“秋”的卜辞,彼时先民已察觉秋日里有一日“昼夜均分”的特殊时刻。《尚书·尧典》记载“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宵中”即昼夜等长,“虚”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当虚星于黄昏升至中天,便标志着仲秋时节的到来,这便是秋分最早的天文坐标。
到了周代,秋分的时间测定已与农耕节律深度绑定。《周礼·春官》载“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这里的“中秋”并非后世中秋佳节,而是秋分所在的仲秋之月,击鼓迎寒的仪式,暗含着先民对时序转换的敬畏。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仲秋纪》明确勾勒出秋分的物候特征:“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雷隐、虫藏、水枯,三个递进的物候,精准捕捉了秋气渐沉的轨迹。
秦汉是秋分节气体系定型的关键时期。《淮南子·天文训》首次明确“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从阴阳哲学的高度阐释了秋分的本质——此时阳气下沉,阴气上升,天地间阴阳二气达到微妙的平衡。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的《太初历》,将“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定为四大节气,秋分正式成为国家历法中的重要节点,其时间被精确到“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
这种基于天文观测与哲学思辨的历法传统,穿越千年未曾中断。唐代《大衍历》、元代《授时历》均以更精密的计算修正秋分时刻,却始终延续着“昼夜均、寒暑平、秋之半”的核心定义。直到今日,我们所用的公历中,秋分仍在每年9月22日至24日之间浮动,这道从殷商甲骨延伸至今的时间刻度,早已成为华夏文明最稳定的历法基因。
二、烟火之中:民俗流变里的文脉延续
秋分的文化生命力,更藏在千百年的民俗烟火里。从先秦的祭祀典礼到明清的民间习俗,秋分的庆祝方式虽经流变,却始终承载着“感恩、顺应、传承”的核心精神,成为连接天地与人伦的纽带。
秋社祭神,是秋分最古老的民俗根系。《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择吉日,大合乐,致祭于太社”,“太社”即土地神,秋分正值秋收前夕,先民通过祭祀土地神与五谷神,感恩大地的馈赠,祈求丰收圆满。汉代秋社已形成固定仪式,《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也,以豚祠社稷,先荐寝庙”,祭祀后全家分食祭品,称为“社饭”,寓意共享神恩。到了唐代,秋社成为全民参与的盛会,王驾《社日》诗中“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虽写春社,却可想见秋社的热闹——农户携酒食聚于社庙,吹笛击鼓,祭祀完毕后酣饮高歌,连孩童都能分得沾着喜气的社糕。宋代秋社更添人文气息,陆游在《秋社》中写道“秋社朝祠罢,村村鼓笛喧。晚晴山更好,东陌碾香轮”,描绘了祭祀后村民乘兴出游的场景,此时社祭已从单纯的祈福仪式,演变为邻里团聚的民俗节日。
与秋社相伴的,是秋分“敬老崇孝”的人伦传统——授衣礼。《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天子始裘”,天子在秋分后开始穿裘衣,同时向群臣赏赐衣物,称为“授衣”。汉代授衣礼扩展至民间,晚辈需在秋分这天为长辈准备御寒衣物,《汉书·食货志》中“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便是对民间纺绩制衣、孝敬长辈的生动描写。唐代授衣礼更具仪式感,白居易《秋晚》诗中“烟景淡蒙蒙,池边微有风。觉寒蛩近壁,知暝鹤归笼。长貌随年改,衰情与物同。夜来霜厚薄,梨叶半低红”,虽未直接写授衣,却暗含秋日添衣的生活细节。明清时期,授衣礼融入更多温情,北方民间有“秋分送暖衣”的习俗,女儿出嫁后需在秋分前送新衣给父母,布料多选温暖的棉麻,针脚里缝进对长辈的牵挂,这种将自然时序与家庭伦理结合的习俗,让秋分成为承载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秋分的饮食民俗,则彰显着先民“顺时养生”的智慧。《黄帝内经》言“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分饮食讲究“滋阴润燥”。北方民间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即野苋菜,洗净后与鱼片同煮,称为“秋汤”,民谚云“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南方则流行吃芋饼,芋头富含淀粉,能健脾养胃,《随息居饮食谱》载“芋,甘辛平。开胃,补虚,健脾,止泻”,秋分食芋,既是应时之选,又因“芋”与“余”谐音,暗含“年年有余”的祈福。此外,秋分饮菊花茶、吃梨、食芝麻等习俗,均围绕“润燥养肺”展开,这些饮食传统经过千百年实践沉淀,早已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养生智慧。
三、诗赋之中:秋分意象的文化升华
秋分的美,不仅在烟火里,更在千百年的诗赋辞章中。从《诗经》的质朴吟唱到唐宋的文人笔墨,秋分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被赋予了自然之美、羁旅之思、人生之悟等多重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秋日符号”。
最早的秋分书写,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里的“八月”即秋分所在之月,诗中描绘的剥枣、获稻、酿酒场景,展现了秋分时节的农耕图景,语言质朴却充满生活气息,奠定了秋分“丰收、质朴”的文学基调。汉代乐府诗中,秋分开始染上淡淡的愁绪,《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中“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白露、秋蝉、玄鸟,这些秋分前后的物候,成为抒发时光易逝、游子思乡的载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开始以更细腻的笔触描摹秋分之景。陶渊明《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秋分时节的劳作场景,夕露沾衣的细节里,藏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谢灵运《山居赋》中“秋分之后,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直接化用秋分物候,将节气特征融入山水描写,尽显文人雅士的观察之细。
唐宋是秋分诗词的黄金时代,文人墨客或咏物、或抒怀、或言志,将秋分意象推向极致。杜甫的《晚晴》堪称秋分写景的佳作:“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竹露夕微微”一句,以极淡的笔触勾勒出秋分傍晚的静谧,客居他乡的孤寂与秋日的清冷静谧融为一体,意境悠远。白居易则偏爱从日常视角写秋分,《秋分后顿凄冷有感》中“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用蟋蟀入户的细节写秋寒,直白中带着生活气息,宛如与友人闲谈秋日之感。
苏轼对秋分的书写,更添哲理意味。《秋分日与诸公饮酒》中“我来适无事,独酌陶公堂。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肠。连酌三四酌,酣然入醉乡。忽然送雨过,飒飒吹商飙。坐客皆冷颤,主人亦轻佻。洗盏更酌酒,重来醉楚骚”,从饮酒到遇雨,从酣然到冷颤,秋分时节的天气变化与诗人的心境起伏交织,暗含着对人生顺逆的坦然。陆游则在《秋分》中写道“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全词以“金气”“凉蟾”“桂香”等意象,描绘出秋分时节的清贵之美,尽显南宋文人的雅致情趣。
元明清时期,秋分诗词虽不及唐宋鼎盛,却延续着细腻的抒情传统。萨都剌《秋分日》中“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将秋分与中秋月色相连,写出了秋日月色的清朗。查慎行《秋分后十日得暴雨》中“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借秋分暴雨写炎凉变幻,暗含对世事的感慨。这些诗词歌赋,如同散落的珍珠,将秋分的自然之美、人文之情串联起来,形成了绵延千年的文化脉络。
四、当下之中:秋分文化的当代传承
进入现代社会,秋分虽不再是祭祀祈福的核心节日,但其承载的文化基因却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举措让秋分重新成为连接农业文明与现代社会的纽带,古老的节气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在丰收节这天,全国各地会举办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东北的稻田里,农民们举办割稻比赛,金黄的稻浪中传来阵阵欢歌;江南的果园里,采摘柑橘的游客与果农共尝丰收的甘甜;西北的草原上,牧民们展示着牛羊肉、奶制品等丰收成果,马头琴声里满是喜悦。这些活动既延续了古代秋社“庆丰收、谢大地”的核心精神,又融入了现代旅游、文化展示等元素,让年轻人得以亲近农耕文化,感受秋分的生命力。
传统民俗也在当代生活中悄然延续。在北方农村,秋社这天仍有村民聚于村头,煮社饭、唱民谣,虽无古代的祭祀仪式,却保留了邻里团聚的温情;城市里,晚辈会在秋分这天为长辈添置衣物,“授衣礼”化作了一句温暖的叮嘱、一件贴心的外套;饮食上,“秋分吃秋菜”“食芋饼”的习俗虽因地域差异有所变化,但“顺时养生”的理念却通过养生文章、美食博主的分享广为流传,成为现代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秋分的文化传播也突破了地域与时空的限制。在中小学的节气课程上,老师会讲解“昼夜均分”的天文知识,带领学生诵读秋分诗词,绘制秋分物候图;在博物馆的展览中,与秋分相关的古代农具、祭祀礼器、诗词拓片,让观众得以触摸历史中的秋分;在社交媒体上,“秋分”话题下满是各地的秋日风光、传统美食,网友们分享着“今日秋分,你吃秋菜了吗”的互动,古老节气通过数字时代的传播方式,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符号。
尾声
夕阳西下时,最后一缕阳光掠过稻田,将稻穗的影子拉得与田埂等长——这是秋分最温柔的隐喻:白昼与黑夜均分时光,过去与现在共续文脉。从殷商的星轨观测到今日的丰收庆典,从《诗经》的质朴吟唱到社交媒体的温情分享,秋分如一条隐形的脉络,将天地节律、民俗传统、文学情思与当代生活紧紧相连。
大地或许带着千年的陈旧印记,但每一个秋分到来时,新的稻浪总会如期翻滚,新的诗意总会悄然生长。这便是秋分的智慧:在平衡中坚守,在传承中新生,让每一寸陈土都能孕育出新秋的希望,让每一段时光都能延续文明的长歌。
责任编辑:吴迪
来源:记录者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