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久以来,美西方都在宣传中刻意淡化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说的好像没有美西方,我们的抗战就不会胜利一样。
长久以来,美西方都在宣传中刻意淡化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说的好像没有美西方,我们的抗战就不会胜利一样。
中文历史论坛里也常争论:二战时要是没有美国投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中国能打得赢日本吗?
不少人觉得当时中日国力差得太远,没有外援根本撑不下去,甚至有人说“抗战胜利全靠美苏”。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问题早在1938年就有了标准答案。
当时武汉正面临日军围攻,亡国论和速胜论吵得不可开交,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用五万多字的讲演把这个问题讲得明明白白:
就算没有外来援助,中国也必然能打赢日本,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牺牲。
这不是空口打气的豪言壮语,而是基于中日双方实力、战争本质的精准分析。如今翻出当年的史料和实践验证,才更佩服这份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
1938年日军已经打下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一路向西逼近武汉,半壁江山落入敌手。
街头巷尾都在传“日本太厉害,中国打不过”,甚至有知识分子写文章说“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焦虑不是没道理,当时中日的国力差距确实大到让人绝望。
193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一年能产900多万吨钢铁,中国才6万多吨,足足差了145倍;石油产量更夸张,日本是中国的129倍。
日本能自己造航母、坦克、重炮,而中国军队的武器要么靠进口,要么是地方兵工厂造的劣质货,很多士兵上战场连枪都没有,只能扛着大刀长矛。
可另一边,“速胜论”也很有市场。有人说“国际联盟会出面调停”,有人指望“英美很快会出兵帮忙”,甚至觉得“只要打几个大胜仗就能把日本人赶出去”。
这种想法更不切实际,当时英美正忙着应付欧洲的局势,对远东的事根本不上心,国际联盟的决议对日本来说就是一张废纸。
最有意思的是蒋介石虽然也喊“持久抗战”,但在日记里只能说出“倭寇性子急,打不久”这种模糊的理由,拿不出具体的办法。
直到《论持久战》出来前,整个中国都像在黑夜里走路,没人知道方向在哪,也没人敢打包票能走到天亮。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写就《论持久战》
就在这时候,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开讲了,他没讲空洞的口号,也没说漂亮的场面话,一开口就戳破了两种错误论调的本质:
“亡国论者只看敌人强,速胜论者只看自己有理,都是片面的。”
这篇讲演后来整理成《论持久战》,很快就在全国传开了。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把中日双方的情况拆成了四对矛盾,每一对都藏着中国必胜的密码。这不是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分析。
第一对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
日本的军事、工业确实比中国强,但它国土小、资源少,人口也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
就像一个壮汉打一群小孩,虽然单个能打赢,但小孩多、地盘大,壮汉打过来后,根本守不住那么大的地方。
1938年日军已经占领了大片土地,可兵力却捉襟见肘,光是维持交通线就用了不少人,根本没法继续推进,这就是“敌小我大”的好处。
第二对是“敌退步我进步”。
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烧杀抢掠不得人心,不管是中国百姓还是日本国内的民众,早晚都会反对这场战争。
而中国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打得多惨,老百姓的斗志就有多强。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潜入深山老林坚持战斗的东北抗日联军
就像白洋淀的雁翎队,队员都是普通猎户,靠着“大抬杆”这种土枪,在芦苇荡里跟日军周旋了七年,大小战斗打了70多次,硬是切断了日军的水上运输线。
这就是正义之战的力量,越打人心越齐。
第三对是“敌寡助我多助”。
日本的侵略行为违反了国际道义,就算一开始有少数国家纵容,时间长了必然会被孤立。
而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就算没有直接的军事援助,也会得到舆论支持和物资接济。
后来《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出版,连美国将军史迪威都说是“绝妙的教科书”,这就是道义上的优势。
第四点最关键,就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毛泽东说,日本就算武器再先进,也打不过“动员起来的全国老百姓”,当时有人觉得这是空话,可敌后根据地的实践却实打实证明了这一点。
河北的农民会给游击队报信,山西的猎户会带路打伏击,连陕北的妇女都在纺线支援前线。
日军后来在回忆录里写“进了根据地就像掉进了无底洞,到处都是敌人,却看不到敌人”,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厉害之处。
基于这四对矛盾,毛泽东明确说,抗战会分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而相持阶段是最关键的“转折点”,只要熬过去,日本必然会走向失败。
这个判断后来完全应验了,1938年武汉失守后,日军果然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很多人质疑“没有美苏中国打不赢”,核心是觉得中国没有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和军事能力。但当年敌后根据地的实践,早就把这个疑问解开了。
1941年以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实行封锁,粮食、布匹、药品什么都运不进来。
日军经常发动大扫荡
按常理说,根据地应该垮了,可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动了大生产运动。
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把“黄山臭水黑泥潭”的荒地改成了良田,1944年的时候,光南泥湾就产粮3.7万石,不仅够自己吃,还能支援其他根据地。
除了种地,根据地还办起了各种工厂:纺织厂能织布,铁厂能造农具和枪械零件,纸厂能印报纸和课本。
陕甘宁边区到1943年就实现了布匹自给,战士们不用再穿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这种经济自主的能力,才是长期抗战的硬底气,跟有没有外援关系不大。
1945年,八路军野战卫生材料厂六周年纪念摄影
再看军事上的坚持,有人说“游击战没杀伤力”,可数据不会骗人。
抗战期间,人民军队歼灭了52.7万日军,还有118万多伪军,加起来一共171万余人。到了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更是扛下了一半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这不是靠武器装备打赢的,而是靠灵活的战术,就像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说的,要“在战略上内线防御,在战役上外线进攻”。
日军来“扫荡”,游击队就钻进山里、藏进芦苇荡;日军撤退了,游击队就出来端炮楼、炸碉堡。
日本防卫省后来编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里写,1940年搞“囚笼政策”想困住游击队,结果越扫越被动,“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
这从敌人的嘴里,印证了我们战术的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根据地还建立了完整的抗战体系,有军队打仗,有农民种地,有学校培养人才,有医院救治伤员,就算没有外部援助,这个体系也能自我运转。
日本侵略者后来发现,他们占领的只是城市和交通线,广大的农村根本控制不了,而农村正是中国的根基。根基没动摇,抗战就不可能失败。
白崇禧读完《论持久战》后,把核心总结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蒋介石不仅点头同意,还让国民党军将领都来读这本书,甚至在日记里写“其所论甚为精辟”。连对手都认可的战略,显然不是纸上谈兵。
客观说,美苏参战确实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但这跟“中国能不能打赢”是两码事。
就像有人帮你推了一把车,让你早点到了终点,但不能说没有这一推,你就到不了终点。
苏联对日宣战的报道
中国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开始抗战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而美国1941年才对日宣战,苏联1945年才出兵东北。
也就是说,在美苏参战前,中国已经独自扛了日本十年,把日军拖进了持久战的泥潭。
当时日本国内的经济已经快崩溃了,1941年的通货膨胀率比1937年涨了好几倍,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军工企业虽然看着热闹,其实原材料全靠进口,早就撑不住了。
日本民众去配给所也往往领不到所需的东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确实把一部分兵力调到了东南亚,但留在中国的兵力依然不少。
1944年的时候,侵华日军还有70多万人,这部分兵力主要被敌后战场牵制着。
如果中国真的撑不下去,日本完全可以把更多兵力调到太平洋战场,可它做不到,因为中国的抵抗从来没停过。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毛泽东早在1936年跟斯诺谈话时就说过:“中国单独作战,牺牲会更大,时间会更长,但最后胜利肯定是中国的。”
这个判断比《论持久战》还早两年,可见他对中国抗战的自主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就算没有美苏的军事打击,日本的战争机器也会因为中国的持久抵抗而逐渐崩溃。
埃德加 · 斯诺
还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日本战败后,很多当年的日军将领读了《论持久战》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
原陆军航空兵中将远藤三郎读完后,彻底放弃了军国主义思想,后来还专程来中国,把家传的武士刀送给毛泽东,说“日本军人再也不跟中国打仗了”。
敌人的反思,比任何赞美都更有说服力。
原陆军航空兵中将远藤三郎:从狂热军国分子变成和平使者,还主动把自家传世武士刀双手奉上
当然,我们没必要否认美苏参战的作用,毕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很重要。
但更要承认,中国抗战的胜利,根本上是靠自己打出来的。
是无数像雁翎队那样的普通百姓,像三五九旅那样的战士,用双手和鲜血撑起了抗战的天空。
回到开头的问题:没有美苏参战,中国能打赢日本吗?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其实已经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能,因为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只看武器和外援,更看正义与否、民心向背、战略对错。
中国抗战的胜利,靠的是“积小胜为大胜”的耐心,靠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韧性,靠的是“动员全民族力量”的决心。
这些东西,跟有没有外援没关系,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力量。
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是要否定国际援助的作用,而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国家的命运最终要靠自己掌握。
当年的南泥湾精神、雁翎队精神,放到现在依然管用。就像毛主席说的,“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
这或许就是《论持久战》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也是对“中国能否打赢日本”这个问题最有力的回答。
来源:盛世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