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事小王上周交周报,我凑过去看,写得又快又顺,问他咋这么厉害,他嘿嘿笑,掏出自手机,原来用AI写的。
同事小王上周交周报,我凑过去看,写得又快又顺,问他咋这么厉害,他嘿嘿笑,掏出自手机,原来用AI写的。
我本来想夸他效率高,后来发现里面全是套话,没一句他自己的工作心得。
现在这样的事儿真不少,AI都快成“万能助手”了,可越这样,我越犯嘀咕,咱们的脑子,不会慢慢变懒吧?
人机界分不清
我邻居家孩子上小学,前阵用AI辅导数学作业,连复杂的应用题都能讲明白。
本来以为是好事,结果有次考试,孩子遇到类似题目,居然写不出解题步骤,原来他光听AI讲,自己没琢磨过。
还有次刷到个艺术比赛,有幅画拿了奖,后来才知道是用AI画的,评委一开始都没分清是机器还是人画的。
这AI就像实验室培育的钻石,看着和天然的没差,可本质上少了“人琢磨的劲儿”。
之前听说过个“图灵测试竞赛”,特有意思,参赛的人不用正常说话,得故意插错字、说点脏话,就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机器。
有个朋友去围观,回来跟我说,有个参赛者为了“扮人”,连“我今天忘带钥匙”这种小事都写进去了。
这事儿挺讽刺的,以前咱们做人是“怎么舒服怎么来”,现在为了跟AI区分开,反而得刻意“装不完美”,我总觉得,这样的“真实”,有点变味了。
真假难辨别
前阵子我妈刷短视频,看到个“专家说吃某东西能治病”的视频,非要买。
我一看就不对劲,那专家的嘴型和声音有点对不上,后来查了才知道是AI合成的。
现在这种假东西太多了,有次甚至看到个模仿某明星的AI视频,说要举办演唱会,好多人差点买票。
本来以为信息多了,咱们能更聪明,结果反而容易信错东西,霍金以前说过,最怕的不是不懂,是以为自己懂了。
现在用AI,这毛病更重了,AI推给你的都是你爱听的,哪怕是假的,你也愿意信。
有次我跟朋友争论一个新闻,他说“AI都这么说”,我让他查别的来源,他居然说“太麻烦了”,如此看来,咱们不是没能力辨真假,是懒得动脑子了。
别丢思考力
我表妹是老师,她说现在学生交的论文,好多都有AI痕迹,有个学生写的作文,用词特别华丽,可问他里面的观点,他答不上来,原来全是AI写的。
还有次跟HR朋友聊天,他说用AI筛选简历,差点把个好候选人漏掉,因为AI觉得“经验不够”,可实际这人有很多实操能力。
搞不清为啥有人觉得AI能替自己思考,本来想依赖AI省时间,后来发现脑子越来越慢。
有个领导朋友说得好,他用AI写发言稿,但最后一定会自己改一遍,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
很显然,AI能帮你“做事”,但不能帮你“琢磨事”,咱们要是连思考都交给AI,那跟机器有啥区别?
说到底,AI不是坏东西,它能帮咱们省时间,比如算数据、整理资料,但关键是别让它替咱们“拿主意”“想观点”。
每天少用一点AI写思考类的东西,比如自己写段日记、自己琢磨个工作方案,慢慢就找回“动脑筋”的感觉了。
毫无疑问,AI时代里,能守住自己思考力的人,才是真的有“灵魂”,别最后让AI替你想“今天该做啥”“明天要干啥”,那可就太亏了。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