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作品风格或洒脱豪放,或绚丽严谨,色彩浑厚,予人以深刻印象。炭画、铅笔画、水彩画无所不能,但他一生最精于水彩,也最热爱水彩。
他的作品风格或洒脱豪放,或绚丽严谨,色彩浑厚,予人以深刻印象。炭画、铅笔画、水彩画无所不能,但他一生最精于水彩,也最热爱水彩。
位于上海的北京东路贵州路口,相比上海的其他街区要略显冷清,因为这里只有黄浦剧场,没有网红打卡的人潮涌动。但是回到民国时期,你无法想象电影《风云儿女》在此首映,连映80余场,场场爆满的场景。片中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成为现在的国歌。那时,这座剧院名为金城大戏院,由公认的“中国建筑四杰”之一,童寯(jùn)设计。
上海黄浦剧场
金城大戏院
童寯的才能和见识都能展现出他独有的精神。25岁清华毕业后,他成为第一批出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当时的宾大建筑系在美国数一数二。
童寯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照
他和梁思成同窗,关系要好,后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东北大学开办建筑系之初,邀请童寯任教。
此时,30岁的童寯在全美建筑竞赛(BAID) 中获得了冠军,已是美国建筑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28年, 童寯获全美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新教教堂
热爱建筑的童寯对于水彩创作也别有兴趣,他的水彩作品大多是留学期间以及毕业旅行欧洲时创作而成,一幅幅画中,记录了他游遍全球的所见所感。
当时大家习惯将见闻记录下来,整理成书,比如朱自清的《欧游杂记》等等。童寯便用英文详细地写下了欧游日记,《赭石》作为他的文集承载着那段美好的记忆。
童寯最喜欢的颜色莫过于赭石色,在《童寯画选》中欧洲旅行的场景也多是这种色调。
当时建筑系大多归属艺术学院,所以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于建筑细节以及形式美感的把握,还体现了他在水彩画创作上深厚的功底。他将旅行至各地所见到的建筑外形一一刻画,通过人物或风景的点缀,更有鲜活而真实的画面表现。
毕业旅行期间,童寯收到东北大学的聘书后,行程发生了变化,他本想经过小亚西亚,从印度归国,但是为了赶在开学前到任,他从西伯利亚回到沈阳,此时刚好8月。回国任教期间,童寯也并未放弃水彩创作,仍积累了一批作品。
两年后,梁思成和林徽因离开东北大学,剩下童寯担任系主任。没过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童寯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童寯绘制的园林草图
最终,他回到上海,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著作《江南园林志》,这也是美院研究生考试必读的两本书之一。
书中总结了三大造园要素:花木池鱼、屋宇、叠石。通过研究,他在书中提出了园林的标准: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
童寯《江南园林志》
在这期间,童寯开始以英文发表《东南园墅》中的内容,只为能让更多外国人接触到中国园林,感受到园林的魅力。
童寯的名字不像梁思成如雷贯耳,但是代表着一种恒心的气质和精神,这一直贯穿他的一生,他不愿做院士,一生清贫,只愿与自己深爱的建筑与绘画相伴。
童寯留给世人最后的文字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条目中的“江南园林”。晚年的他被检查出患有膀胱癌后,依旧日以继夜整理书稿、伏案写作。
医生给他打针,他对医生说:“你们打我的脚,别打我的手,打我的手,我就不能写字画画了。”
1982年,重病住院期间,在7月中旬南京的酷暑下,在病室中,他以惊人的毅力,强忍疼痛,挥汗为为教师研究生答疑和修改教师英文讲稿,他在教育园地上耕耘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这位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以赤子之心将一生奉献给建筑和艺术,而他的水彩画作,便是他生命中挚爱的这两样的综合,也是他留给世人的宝贵之作。
来源:七零后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