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牵共奋进 跨越发展促交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3:38 1

摘要:“十四五”以来,云南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以来,云南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9月22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场在云南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主任吴世雄;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宋予;云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春城;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正洪;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丹业;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宁亚宁;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刘晓桐等相关负责人系统介绍、回顾了“十四五”以来我省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独龙江乡新貌 杨时平/摄

我省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宋予:“十四五”以来,云南大力发展“三大经济”,稳步提升发展质量,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基础。2021年至2024年,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烤烟、咖啡、坚果、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花卉交易量和交易额全国第一。持续推进产业强省建设,绿色铝、硅光伏等产业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生态旅游、候鸟旅居、休闲康养等业态迅速发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影响力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8个民族自治州中有6个已通高铁或动车,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市)全部通高等级公路。全省通航运营机场达15个,民族自治地方11个。农村电网实现民族自治地方全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通宽带网,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条件更加便捷。

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腾冲市、景洪市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兴边富民中心城镇建设”试点,教育、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产业带动城镇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开展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

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累计投入后续帮扶资金超过62亿元,实施以奖代补等惠民政策,搬迁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加强安置区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安置区成为各族群众跨区域互嵌融居的典范。以工代赈项目三分之二以上的资金向民族自治地方倾斜,吸纳各族务工群众6万人参与务工,促进各族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旅客乘坐中老铁路旅客列车游万象、逛云南、看中国 邢广利/ 摄

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如何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刘晓桐: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将旅游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有机融合,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共享成果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化政治引领与文化认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旅发展全过程。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专题培训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组织送戏下乡、展演进村等活动,让党的民族工作思想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推出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展现各民族代表歃血立誓、团结一心、永跟党走的坚定决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等文化品牌,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构建互嵌式旅游发展格局。依托“1156”工作思路,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融入旅游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和活动组织中。产品创新方面:162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线路中有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20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创新开展“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3000余场;互嵌式发展方面: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等六项行动,培训1万多名导游、近300名博物馆馆长及讲解员,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1万多人次,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乡村旅游方面: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推出“金牌旅游村”100个、“最美乡愁旅游地”110个,元阳县阿者科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资产租赁、以工代赈”等模式。

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1月至8月,全省旅居人数达380.1万人,同比增长50.6%。

深化跨境与区域交流合作。2025年1月至8月,全省接待入境游客558.29万人次,同比增长39.8%。持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中国大香格里拉”文旅宣传推广联盟合作,加强滇沪、滇粤、滇闽、滇港等区域旅游合作等。

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打造“如家”校园 曾智慧摄

省民族宗教委在创新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吴世雄:2021年11月,云南创新实施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4年来,我省边境地区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和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作为牵头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加强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省民族宗教委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35个省级部门形成合力,在7个边境州(市)和昆明市托管的磨憨镇召开9次现场推进会,统筹协调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推动落实。制定边境幸福村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建设任务,实施建设项目13423个,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探索形成10种边民增收模式。2023年底19项指标提前1年完成建设任务。

持续巩固提升,打造幸福村升级版。2024年,省委、省政府启动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工作,印发行动方案,突出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精神文明建设。截至2024年底,374个边境幸福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038元,边境幸福村建设成为新时代我国边境建设的壮阔图景。

瑞丽市户育乡辣椒喜获丰收 滕俊 摄影

省农业农村厅在改善我省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宁亚宁:省农业农村厅以群众增收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纽带,持续推进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民族地区群众持续增收。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14.9万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脱贫县增长6.4%、边境县增长6.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农业提质增效。聚焦“1+10+3”重点产业,农业投资规模连续3年居全国前列,14个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从2021年的2万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2.75万亿元,农产品出口规模居西部省(区、市)第一位,咖啡、鲜切花、烟草及制品出口额全国第一。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和美宜居。分区域、分类型梯次推进1200个“乡村振兴村”、3万个“提升村”建设。村庄卫生户厕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5%、55%、92%;建成绿美乡镇200个、绿美村庄400个、美丽庭院24.8万个。

深度推进交流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楚雄彝绣产业近三年产值从8亿元增长至11.3亿元,人均年收入从2万元跃升至4万元;漾濞彝族自治县阿尼么村借沪滇协作机制,创办“乡村好歌汇”吸引游客,仅去年营收就有600余万元。

洱源郑家庄村各民族齐聚一堂吃团圆饭

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的实施情况如何?

丹业:牵头制定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现已连续实施完成四轮,今年启动实施第五轮。12年来,共建设了50个示范县(市、区)、482个示范乡镇(街道)、6040个示范村(社区),在示范村(社区)中培育了一大批示范户,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覆盖全省的示范引领格局。

第五轮示范引领工程计划建设20—30个示范县(市、区)、100个示范乡镇(街道)、1000个示范村(社区)、10000个示范户,持续打造各具特色、类型多样、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分类建设目标为:

示范县(市、区)建设,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上作出示范。

示范乡镇(街道)建设,围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作出示范。

示范村(社区)建设,围绕抓基层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在推动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增收,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流动融居,提高治理能力上作出示范。

示范户要在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民族团结、倡导文明生活、自觉移风易俗、模范遵纪守法上作出示范。

2025年,省民族宗教委已下拨第五轮工程项目资金6.98亿元,持续把“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示范样板。

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内,田间组工人收获芬芳 陈飞 胡妤雅 摄

“十四五”期间,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哪些成效?

吴世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打造具有云南特点的创建工作升级版,累计创建13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十四五”期间创建了58个。

创建工作成为“铸牢”的重要抓手。把创建工作纳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列入省委、省政府重大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制定了《申报和管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工作方案》,建立了培育库和示范库,确定了6个州(市)、23个县(市、区)、44个单位作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培育对象,创建工作的“铸牢”导向更加鲜明。

创建工作成为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生动实践。大力推进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创建工作成为示范区建设的有效载体。扎实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等“十进”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文旅、金融、铁路等行业系统化创建,牵头六省区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江上游示范带,开展中老、中越、大丽香铁路沿线州、县(市)示范创建联盟,创新推进环滇池、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联创共建。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制作的《云南铁路串起民族风情》短视频在全国铁路4000余组动车组列车播放,覆盖旅客超3.6亿人次。

我省如何坚持大中小幼一体协同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杨春城: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出台1份文件。2023年,省教育厅会同省级11个部门制定印发《云南省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形成我省全面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策设计。

用好4本教材。在高校层面,全省92所高校全覆盖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中学阶段从2022年起采购发放《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供7年级学生免费使用,小学阶段从2025年起采购发放《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材供5、6年级学生免费使用。幼儿园阶段推动使用《中华民族一家亲》童谣绘本,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坚持示范引领。2023年,在全国先行先试,率先创建了304所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2024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云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德宏职业学院、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注重活动拓展。连续3年共投入2133万元打造“边境行”“共画同心圆”等具有云南特点的实践育人项目,进一步增强师生国家意识和民族使命感;连续2年共投入2264万元支持省级“铸牢”示范校开展品牌培育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云南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预期成效是什么?

吴世雄:“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将互嵌式社区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制度安排和工作部署。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强化制度保障。2022年,省委统战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族宗教委等8部门联合制定贯彻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实施意见,为各民族互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今年9月,首次召开全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为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统一思想、凝聚合力。

坚持示范引领。鼓励支持老旧小区、移民搬迁社区等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亮点,全省建成241个以互嵌融居为鲜明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着力品牌建设。4月出台《云南省“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导则》,3年建成1000个“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推动各族群众空间上做“和美邻居”、文化上“和美同乐”、经济上“和美幸福”、社会上“和美安康”、心理上“和美相亲”,促进各民族真正成为“和和美美”的一家人。

自2024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见》以来,全省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具体成效如何?

李正洪:我省着力以体塑魂、以体彰文、以体促融、以体惠民,不断拓展“促”的路径、做实“融”的文章。

全面统筹推进,完善工作格局。省委、省政府今年6月召开全省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场推进会,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省体育局、省民族宗教委等7个部门专门出台《云南省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方案》,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将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纳入示范区建设各项文件、规划,纳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考核指标,政策协同和融合效应进一步放大。

加强探索创新,拓展工作路径。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综合性赛事,开展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民族团结杯”体育赛等群众赛事,2024年以来,全省共举办赛事4000余场。打造迪庆端午赛马节、曲靖千人麒麟舞等群众参与度高的体育活动,全省基本形成“一州(市)一品牌”的活动体系。将体育深度融入民族文化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线路建设,使“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更加具象化。

突出美美与共,促进文化相通。将各民族体育文化纳入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精品工程,挖掘整理386项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累计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15项次。全省综合性文化活动中突出各民族体育文化元素,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体育文化互鉴融通。充分发挥17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作用,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云南省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获奖数和表演项目成绩均居全国第一。

坚持惠民导向,实现共建共享。“十四五”以来累计建成体育场地15.98万个,打造符合各族群众期盼的15分钟“健身圈”,全省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举办奥运冠军边疆行、奥运冠军进校园等活动,实现了“运动促交往、竞技促交流、团结促交融”,更好发挥体育增进团结、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积极作用。

云南省在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吴世雄:我省通过健全民族法规体系、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全面依法行政等方式,持续提高云南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保障民族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不断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法规体系。加大民族领域法规体系建设,新制定了10件单行条例,修订了37件自治条例和27件单行条例,废止了14件单行条例,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规。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立项评估办法》《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立法工作的决定》及其办法,《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相应规定。对不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求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中强化差异性的内容进行修订。

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普法强基补短板等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202期,调训1.7万余人次。开展集中宣讲、建成各级各类法治文化阵地2300余个。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全社会广泛参与民族法治宣传教育。用18种少数民族文字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翻译出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法规。将法治宣传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庆深度融合,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深入人心。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胡娇/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来源:民族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