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医生”张荣俊:从泉城到沂蒙的“共富领头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3:07 1

摘要:初秋九月,清晨的临沂费县微一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已是一片忙碌。当下正是草莓育苗的关键时节,负责人张荣俊早早来到大棚,将一粒粒种子埋入土壤,静待新芽萌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其峰 康聚恺

初秋九月,清晨的临沂费县微一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已是一片忙碌。当下正是草莓育苗的关键时节,负责人张荣俊早早来到大棚,将一粒粒种子埋入土壤,静待新芽萌发。

一身工装,两脚泥土,张荣俊每天都蹲在地垄里。这些默默生长的草莓,不仅见证了现代农业科技的落地生根,更记录着一位“归雁”人才辞别城市、重返家乡、扎根土地的赤子情怀。

从省城济南的科技专家,到家乡费县的“草莓医生”,张荣俊成功转换角色,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新路。

从“农业技术员”到“庄稼田医生”

他用技术打破传统种植困局

上世纪90年代,张荣俊离开费县老家,只身赴济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在省植保总站工作期间,张荣俊跑遍了全省各大草莓产区。一次次田间走访中,他注意到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许多农户辛劳整年,却因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草莓卖不上价钱,“丰产不丰收”成了常态。

“要是农户家里能有个草莓大棚,科学种植、标准管理,日子肯定能过富。”这个朴素却坚定的念头,在他心中扎下了根。年届四十,在很多人求稳的年纪,张荣俊毅然辞去稳定工作,踏上创业之路,立志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

创业初期,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观念的碰撞。长期习惯于“凭经验种地”的农户们,时常对张荣俊的科学种植理论提出质疑,对于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这些新技术,他们听不懂,更不愿试。面对这些,张荣俊没有退缩。他深知,取得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出成效给大家看。

想到这,张荣俊干脆把课堂直接搬进大棚。农户文化程度不高,他就把复杂的技术提炼成“根茎叶花果、水肥光气温”这样的顺口溜;担心风险,他就自掏腰包建起22个样板棚做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所有的坚持,在两年后迎来了丰硕的回报。那一年的济南历城区的草莓种植示范基地创下奇迹:鲜食草莓定植后60天即可上市,单株结果超一斤,亩产突破8000斤,成为全国最早批量上市的草莓,一举打响了“泉水草莓”的品牌。原来观望的农户们纷纷上门求教,莓农的收入翻了几番。张荣俊用看得见的效益,赢得了乡亲们发自内心的信任。

创新教学

他把农技课堂搬进莓农的手机里

2020年4月,张荣俊做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离开奋斗多年的省城,回到家乡费县。

“技术成熟了,品牌打响了,但不能忘了老乡。”他带着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一颗回报乡梓的心,在家乡创立了临沂微一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决心让沂蒙山的土地也能结出“科技莓”“致富果”。

回乡推广技术,并不比当初在济南创业容易。费县农户分散,白天忙农活,晚上才得空。怎样才能把技术有效传递出去?这位总爱琢磨的“草莓医生”,又开始了新探索。

“农户学习时间紧,那咱就把课开到地头里!”张荣俊摸索出一套“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教学方式:系统讲课传知识、田间示范亲手教、线上有问随时答、组织外出拓眼界;并且全程服务每一位农户的育苗、栽种、采收环节,绝不让一位学员中途“掉队”。

除了在地里手把手教,他还把课堂“搬”进了短视频平台。每晚八点,他准时打开直播,一边拿起草莓苗演示怎么疏花、怎么授粉,一边认真回答四面八方涌来的提问:“张老师,叶子卷边是啥毛病?”“我家草莓个头小咋办?”……

“他讲得都是实在话,俺们能听懂,回去一用,真见效!”一位费县本地的莓农这样说。很多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农户,亲眼看到张荣俊指导的大棚产量实打实提高了,也慢慢信服了,主动跟着他学技术、改品种。就这样,一位又一位农户,因他而改变。

甜的不只是草莓

是百家饭、千家富

在张荣俊看来,沂蒙精神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中的信念——党与群众心连着心,先富的人,得回过头,拉后面的人一把。

他注册“食安九州”品牌,建立“五统一”标准,把草莓种成了“金果子”,一颗能卖到五块钱,还常常供不应求。可他自己从不把这些成绩挂在嘴边。他常说:“草莓红了,日子甜了,不能只甜我一家。”

2022年,张荣俊当选临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肩上担子更重了,回馈乡里的心也更迫切。他主动对接县里“村企共建”模式,成为上冶镇多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技术靠山”。从选苗、栽培到防病、销售,他全程跟进,毫无保留。

短短几年,他指导建设草莓大棚300多亩,为300多名乡亲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累计带动创收超过1000万元。不仅如此,他还召唤更多“归雁”:六名费县籍的青年人才被他带动,陆续返乡创业。微一农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加油站”。

“技术你带来,果子一起种,品牌一起闯。”这是张荣俊常对乡亲们说的话。他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只有俯下身子的实干。在他的帮助下,不少农户从“不敢种”到“学着种”,最后变成“带头种”。

如今走在上冶镇的田间地头,常能听到老乡们念叨:“张老师靠谱,跟着他学,有前景!”而他依旧每天穿梭于一个个大棚之间,查看苗情、解答疑问、传授新知。他的身后,是一片片长势喜人的草莓地,更是一个个被点燃希望的家庭。

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沂蒙山区的草莓更甜,让老乡们的日子更红火。“咱这‘草莓医生’,治的不只是植物的病,也要把信心和富裕,‘种’进千家万户心里。”

来源:东孚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