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洲回应邀约:美高与 NCAA 找我,但美高强度不如 CBA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1:45 1

摘要:如果我现在去美国打球,最高也就只能打高中层面的比赛,那个强度我觉得还不如在国内最高的联赛打球的强度来的高。 ”

李悦洲在余嘉豪的播客《豪友记》里抛出一个观点,直接炸了国内篮球圈。 “

如果我现在去美国打球,最高也就只能打高中层面的比赛,那个强度我觉得还不如在国内最高的联赛打球的强度来的高。 ”

这句话从一个18岁、刚升上浙江一队、还没打过CBA正式比赛的年轻人嘴里说出来,太敢讲了。

他收到过美高和NCAA球队的邀请,但最终选了浙江男篮一队。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去或不去”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比赛强度、成长路径和现实条件的计算题。

李悦洲毫不掩饰对海外经历的向往,他说羡慕余嘉豪,也想出名,想让更多人认识自己——但这种渴望没有冲昏他的判断。

2024年U17男篮世界杯上,李悦洲场均15分4.4助攻,对阵菲律宾轰下24分12篮板。

49.2%的投篮命中率、52.9%的三分命中率和89.3%的罚球命中率,这些数据放在国际青年赛场非常亮眼。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25年他因为横突骨折,直接错过了U19世界杯。 伤病总是球员成长中最不可预测的变量。

浙江队的后卫线竞争堪称残酷。 吴前和程帅澎两名明星后卫牢牢占据位置,就算王奕博转会离开,球队还有小外援约克在计划中。

4节7人次的外援规则下,本土年轻后卫想挤进轮换阵容,难度极大。 李悦洲1米88的身高和70公斤的体重,在CBA级别的身体对抗中会面临严峻考验。

关于美国高中篮球的强度问题,球迷圈存在巨大分歧。

一方认为美国高中顶尖球队的训练水平和比赛节奏远超中国青年比赛,另一方则指出美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高中比赛质量差异巨大。

李悦洲的判断可能基于一个现实:除非能进入全美排名前50的高中球队,否则比赛质量确实可能不如CBA这样的职业联赛。

NCAA的邀请听起来光鲜,但也要看具体是哪些学校发出的邀请。 NCAA一级联盟有351所学校,实力差距天壤之别。

如果不是Power 5联盟的学校,其比赛曝光度和训练条件未必比得上CBA强队。

李悦洲的国青队友们已经有人选择了NCAA路径,比如效力于旧金山大学的王俊杰,但出场时间和表现起伏很大。

李悦洲的技术特点很鲜明。 他的三分投射能力突出,控球节奏好,传球视野开阔。 在防守端,他的预判和抢断意识出色,篮板拼抢积极。

这些特点在青年比赛中很吃香,但职业联赛的对抗强度完全不同。 CBA夏季联赛中,他已经展现出潜力,但也暴露出突破后终结能力不足的问题。

浙江男篮的青训体系近年来产出不少优秀后卫。 程帅澎就是从浙江青训成长为国家队成员的例子。

俱乐部对于年轻球员的使用比较谨慎,通常不会给太多出场时间。 李悦洲需要在不多的机会中快速证明自己,这对他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外语能力是另一个现实因素。 李悦洲提到如果要去海外打球,需要提前做好语言准备。 这不仅是沟通问题,更关系到战术理解和场外融入。

很多中国球员在海外挣扎,不是因为篮球能力,而是无法适应文化环境和语言障碍。

林葳的例子经常被拿来比较。 他在CBA打出名堂后,仍然具备征战NCAA的资格。

这说明职业经历不一定会关闭留学的大门,反而可能提升球员的成熟度和竞争力。 李悦洲也保留了这种可能性,他说需要先把自己历练好。

关于比赛强度的讨论从来都不是绝对的。 CBA的整体水平可能不如NBA,但顶尖球队之间的对决强度确实很高。

浙江男篮近年来一直是季后赛常客,队内训练质量有保障。 李悦洲每天要面对吴前这样的MVP级后卫和可能的小外援对抗,这种环境对他的成长有利有弊。

身体对抗是李悦洲需要克服的关卡。 70公斤的体重在CBA后卫中偏轻,面对赵睿、孙铭徽这类强壮型后卫时会很吃力。

增重和力量训练将成为他入职后的必修课,同时还要保持投篮手感和移动速度。

李悦洲的选择代表了一批中国年轻球员的现实考量。 当海外邀请并非来自顶尖项目时,留在国内职业联赛可能是更务实的选择。

CBA的薪资待遇、曝光度和生活便利性都有优势,特别是对习惯了国内环境的年轻球员。

球迷们对李悦洲的期待很高。 他在青年队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很多人认为他有望成为未来国家队后卫线的答案。

但这种期待也带来压力,每个表现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浙江男篮的球迷论坛上,关于李悦洲的讨论已经很热烈。 有人担心他会被埋没在人才济济的后卫线,有人认为他应该先去NCAA锻炼。

这些讨论反映了中国篮球迷对年轻球员发展路径的普遍关注。

李悦洲在播客中的坦诚表态让人看到年轻球员的思考深度。 他不是盲目选择留守,而是基于对自身情况和各种因素的全面考量。

这种理性态度在18岁的运动员身上显得难能可贵。

中国篮球近年来关于“走出去”的讨论很多,但往往忽略了每个球员的个体差异。 不是所有海外邀请都值得接受,不是所有留守选择都是保守。

李悦洲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讨论样本,让人们能够超越简单的“留洋就好”或“留守就差”的二元论。

篮球发展路径的选择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每个球员都需要根据自身技术特点、身体条件、球队机会和个人性格做出最适合的决定。

李悦洲的选择基于他对美国高中篮球强度的判断,也基于对CBA平台的评估。

浙江男篮在新赛季的阵容配置将直接影响李悦洲的成长空间。

如果球队给予较多机会,他可能快速成长;如果长时间坐冷板凳,他的发展可能会受阻。 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关于中美篮球强度比较的讨论不会停止。 李悦洲的亲身经历将成为这个讨论的重要参考。

无论他最终能否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他的选择都已经引发了对中国篮球人才培养路径的深入思考。

来源:游吧操作gPk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