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忽如其来的空虚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6 10:32 2

摘要:这种突然袭来的存在困惑,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心灵信号——它标志着你的内心正在寻求更深层的自我认同。这种感受在中年阶段、人生困惑阶段尤为常见,心理学上称为 “意义重构期” ,是大脑在经历半生积累后自然触发的深度自检。

我知道很多同学,都会忽然感到虚无。比如

“我忽然想要否定过去26年的经历,全部推翻”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付出这些是为了什么?”

我也有过。

有一天晚上散步,忽然想: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努力?

当时我正在努力减肥,也和一所学校合作修改简历每天要改10几份。

同时,我还有些烦躁。

后面,我和我的心理咨询师,就这件事沟通了一下,并且写下日记。

这种突然袭来的存在困惑,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心灵信号——它标志着你的内心正在寻求更深层的自我认同。这种感受在中年阶段、人生困惑阶段尤为常见,心理学上称为 “意义重构期” ,是大脑在经历半生积累后自然触发的深度自检。

1、当我们感到社会压力的时候
比如身边的同学都想尽办法考研保研,为了考研保研,做出很多权衡算计。当你观察到这一点的时候,容易产生“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另外不管是00后还是80后,其实我们都承受着“清单式人生”的审视,你有学历吗?你有稳定体面的工作吗?你有伴侣婚姻吗?你有房子车子吗?

有的人没有符合这些清单,那么在夜深人静、或者疲倦、生病,或者过年过节的时候,就会怀疑审视自己,我没有完成这些清单,我是不是什么都不是。有的人,经过各种努力辛苦,拿到了这些清单,比如考上了公务员,拥有了什么物质,或者即将进入婚姻,也会因为忙碌而产生类似“我得到这些又怎么样”的困惑。

2. 能量耗尽的疲劳状态
比如你忙活一件事,忙了很久,忙的不时候不觉得,但是当你的身体安静下来(散步、躺在床上发愣)的时候,你才终于有机会,体会和表达长久以来的疲劳。或者是生病了,自己躺在床上,难受的胡思乱想又睡不着的时候,这种虚无感也会冒上来。而且心理能量被日常琐事耗尽后,意义感会率先崩塌。

1. 给情绪定位
我们可以对自己说: "这不是抑郁,而是我的心灵在申请系统升级"。我觉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确实浅层面的东西,越来越不能安慰我们自己,我们是要考虑,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证明和反馈。

2、具象化练习

拿张纸画两个圆圈,一边写上“我必须做的”,一边写上“我想做的”,你就会看到自己的压力来源,并且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

这个方法听起来有点尴尬和幼稚,其实很多心理学或自我管理手段是这样的,你要真的执行才有效果。我那天散步体会到虚无感后,晚上就自己做了这个训练,下面是我做的结果。

我必须做的:提供个案辅导,每周都要拍视频、每天都要进行文字输出、到学校开展讲座,做家务,关心孩子学业。这些虽然是我做习惯了,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但是我也会让我疲倦。

我想做的是:我想每天换衣服、我想减肥、画画、我想做手工、我想走到附近公园看花。而我发现,我想做的,自己都没做。而没做的理由,很复杂,其实就是不愿意更多的善待自己。比如拿换衣服这件事来说,因为我80%的时间居家上班,家里就两身睡衣来回穿,出去买菜散步也不用像上班一样换衣服,放在门口的一条运动裤和T恤一套就出门了,好像很舒适,但是我内心其实也希望能看到自己精致漂亮的样子。再比如画画,我前两年每天都画两笔,但是我真的画的很幼稚,我孩子两年前就比我画的更好看,我慢慢就不画了……这么分析后,我忽然觉得,我想做的这些事情,为什么不开始做起来呢?我每天换一身衣服买菜不行吗?我每天在自己的日记本上画一个小人也可以呀。

3、如果持续出现这种虚无感,那么审视人生重大选择。

这种虚无感,我的体验并不多,有时候一年也没有一次。而且每次出现,过段时间就能消化掉。但是我在个案中,看到有的同学,持续的在一种尖锐的虚无感。而且伴随着虚无感,会有想要毁灭、否定、逃避、破坏的情绪。那这就比较严重了。这应该是你在过去生活中,有长期的、重大的不自由不自主的时候。那么围绕人生重大选择,要做出调整。

通常能提升自由自主的人生重大选择包括:居住的城市、房子(以及居所布置)、择偶、择业、学习安排这些。围绕着几个方面,你看看哪些是你能马上做出改变的,就开始改变。

最后,感到虚无这件事,它的主旨不是提问,而是邀请——邀请你重新协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所以不要因为虚无感,就开始反复的问一个答案。有的同学,在虚无感中,没有沉浸的勇气,而是滑向寻找答案,认为我只要重新规划职业,我只要选择好了,日后就都好了。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心理,关键是没用,你既找不到任务有效的答案,找到了也会真的有效。

人生的意义感不是发现的,也不是寻找的,而是用日常生活的碎瓷片拼嵌出来的。不要害怕活着这件事。

我是为好优姐姐,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

来源:为好优姐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