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站在镜子前,仔细端详这张脸。三十二岁,皮肤还算紧致,但眼角已爬上细纹。我从不属于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女,中人之姿,清秀而已——眼睛不大但算有神,鼻子不高但挺端正。婚前他曾捧着我的脸说:“你长得让人安心,像一杯温度刚好的水。”那时我觉得这是世上最动听的情话。
我站在镜子前,仔细端详这张脸。三十二岁,皮肤还算紧致,但眼角已爬上细纹。我从不属于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女,中人之姿,清秀而已——眼睛不大但算有神,鼻子不高但挺端正。婚前他曾捧着我的脸说:“你长得让人安心,像一杯温度刚好的水。”那时我觉得这是世上最动听的情话。
如今结婚五年,我才品出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安心,往往也意味着容易忽视。
我们是相亲认识的。第一次见面时他穿一件干净的蓝衬衫,指甲修剪得整齐。不像其他人口若悬河,他话不多,但会安静地听我说完再认真回应。那种被郑重对待的感觉,让我这个一直没什么异性缘的普通女孩,第一次觉得自己很重要。恋爱时,他记得我爱吃的每一道菜,过马路总会下意识地把我护在内侧。我以为这就是稳稳的幸福。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变化是悄无声息的。大概是孩子出生后,也可能是更早,在我们各自被工作的洪流裹挟之时。我们的对话从“今天开心吗?”变成了“物业费交了吗?”“孩子明天谁去接?”。
我们依然睡在一张床上,但中间仿佛隔着一片海。他刷着他的手机,我看着我的书,互不打扰,相安无事。有时我试图分享工作中的烦恼,他“嗯嗯”地应着,目光却不曾离开屏幕。我渐渐学会了闭嘴,把满腹的心事咽回肚子里。
最刺痛我的是上个月我生日。他依旧买了礼物,一款最新款的耳机,包装精美。可我明明上周才随口说过,我原来的耳机还好好的,而且我通勤路上更喜欢听播客。他记住了“耳机”这个关键词,却忘了我的生活习惯和真实需求。我看着他期待表扬的眼神,那句“谢谢”卡在喉咙里,又酸又涩。我宁愿他什么也不送,只是坐下来,安安静静地陪我喝杯茶,问一句:“这一年,你辛苦了吗?”
这让我想起恋爱第一年,我生日时他亲手做的一碗长寿面。那时他穷,租着小小的房子,碗里的荷包蛋煎得有点糊,但热腾腾的蒸汽扑在我脸上,我哭了。他手忙脚乱地给我擦眼泪,说:“以后每年生日,我都给你做面,保证越做越好。”
后来我们有了像样的房子,有了体面的收入,那碗面却再也没出现过。
我们拥有婚姻的所有外壳——一个家,一个孩子,合法的夫妻关系。但我们失去了内核,那种能彼此映照、相互滋养的亲密感。我们像合租在一起,共同承担房贷和育儿责任的室友,彬彬有礼,分工明确,只是不再交心。
前几天夜里,孩子发烧。我抱着滚烫的孩子,看着他熟睡的背影,突然感到一种灭顶的孤独。我轻轻推醒他,他惊醒后立刻跳起来,麻利地去找退烧药,用温水给孩子擦身,动作熟练,无可指责。他是个好父亲,也是个负责任的丈夫。可是当孩子终于安稳睡去,黎明微光透进窗户时,我看着他的侧脸,很想问一句:“除了孩子和家务,我们之间,还剩下什么?”
这句话我最终没有问出口。我害怕听到答案,也害怕连现在这种“合租”式的平静都被打破。
我想要的不是贵重的礼物,不是程式化的关心。我想要的或许只是过马路时他再次自然牵起我的手,是我说话时他能够放下手机看着我的眼睛,是他在某个傍晚回家时,能注意到我新换了一个发型。
婚姻最可怕的,不是大风大浪,不是激烈的争吵,而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失语”。我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活在彼此的世界之外。
我不知道是我们弄丢了爱情,还是爱情最终都会走向这种沉寂?又或者这只是漫长婚姻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我依然在寻找答案,依然在每天的柴米油盐中,小心翼翼地怀揣着一丝微小的希望,希望我们还能重新“看见”彼此,而不是渐渐成为彼此生活中,一个最熟悉的背景板。
也许婚姻里真正的孤独,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来源:萱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