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19日早上,长野当地已连续发生47次地震,其中包括两次震度为4级的明显晃动。第一次的5.1级地震,震中位于长野县北部,震源深度13千米,长野县大町市在内的多地有震度为“5弱”的强烈震感,此外,日本关东地区到近畿地区这一大范围区域内都观测到不同程度晃动。震中
图片来源: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截图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截至19日早上,长野当地已连续发生47次地震,其中包括两次震度为4级的明显晃动。第一次的5.1级地震,震中位于长野县北部,震源深度13千米,长野县大町市在内的多地有震度为“5弱”的强烈震感,此外,日本关东地区到近畿地区这一大范围区域内都观测到不同程度晃动。震中附近的居民表示,因为担忧深夜再次发生剧烈摇晃,几乎是整夜未眠。
据日本气象厅消息,这是自2024年1月能登半岛地震以来,首次观测到震度为“5弱”的强烈震感。
这预示着什么呢?未来不定的日子里,也许在某一天深夜,一次惊心动魄的地震将会在日本发生。
早在3月31日,日本政府就公布最新南海海槽大地震风险评估报告,将未来30年日本发生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概率从70%提升至80%,称地震可能波及西起冲绳、东至福岛的广大区域,导致29.8万人死亡,造成1.8万亿美元经济损失。
4月14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紧急发布安全提醒,呼吁在日及计划赴日的中国公民切实提高防范意识。
一、切实增强防范意识,及时了解掌握地震自救知识,适当储备饮用水、食品、防灾急救用品等应急物资。
二、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密切关注地震动态、气象预警和防灾信息,利用手机APP等设置灾害提醒,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避难。
三、灾后只有在避难所才能稳定获得饮食、休息、通信等基本保障。建议提前确认附近避难场所信息,遵循当地政府发布的预防、避难指令,尽快转移至避难所等安全地带。
四、积极通过“中国领事APP”或者微信“中国领事”小程序进行“海外公民登记”,以便灾害发生时及时联系、获得救助。
五、综合考虑有关因素,建议稳妥安排赴日旅游、留学,慎重选择购置房产等。
一切一切的显示:大地震即将来临。
如果日本发生8-9级地震,中国沿海地区是否会有震感,需要结合地震的具体位置、震源深度、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判断。本文参考deepseek得出以下是具体分析:
.地震波的传播范围
能量衰减规律:地震波(尤其是面波)的强度会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8-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巨大,理论上可传播数千公里,但到达中国沿海时可能已显著减弱。所以说,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小。
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0-70公里):破坏力强但能量衰减快,中国沿海可能仅有轻微震感。
深源地震(>300公里):能量传播更远,但地表震动较弱,可能无明显震感。
日本本州岛距离中国上海约1000公里,九州岛距离浙江约800公里。地震波传播至中国东部需跨越东海大陆架及冲绳海槽,复杂的地质结构可能削弱震动强度。
中国东部沿海多为沉积平原,地基较软,可能放大长周期地震波(如高层建筑晃动),但不会造成结构性破坏。
历史案例参考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9.0级,震源深度24公里),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部分高层建筑居民报告有轻微震感(灯具摇晃、桌椅微动)并无建筑物损坏或人员伤亡报告。
2015年日本小笠原群岛8.1级地震(震源深度682公里),中国多地无震感。
可能产生震感的区域
影响范围:
8级地震:若为浅源地震,中国东部沿海(如上海、浙江、江苏)的高层建筑可能出现轻微晃动。
9级地震:震感范围可能扩大至山东、福建等地,但仍以高层建筑为主。
实际影响:类似“轻微头晕”或“吊灯摆动”,不会威胁建筑安全。
5. 海啸风险
直接海啸威胁:若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如日本东海岸),可能引发海啸,但中国沿海受琉球群岛、东海大陆架及黄海地形阻挡,海啸波高通常衰减至0.5米以下,风险较低。
监测预警:中国自然资源部会实时发布海啸预警,沿海地区需关注官方通知。
日本发生8-9级地震时,中国东部沿海部分地区的**高层建筑可能出现轻微震感**,但不会造成破坏。实际影响与地震位置、深度密切相关,公众无需过度担忧,但需关注海啸预警(概率较低)。历史上类似地震的震感均未对中国沿海安全构成威胁。
来源:中国西北角2